中国今年主场重要外交活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召开在即。10月9日,作为COP15配套的外交活动,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简称“洱海论坛”)在云南大理开幕。

在以“双碳目标:企业形象建设新机遇”为主题的分论坛上,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未来地球委员会副主席陈迎谈到,某些地区出现的拉闸限电现象,凸显出地方在转型中面临的风险,但不能因为短期波动对“双碳”目标失去信心。今后企业转型的正确方向,仍是主动聚焦减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29日,工人在位于河北省高碑店市的雄东500千伏变电站工地施工。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拉闸限电背后:转型阵痛期缺乏经验

2021年开始,中国各地限电现象范围扩大。自5月开始,限电出现在云南、广东等部分南方省份,引发工业企业限产;9月后,浙江、江苏等制造业大省份纷纷针对高耗能企业进行限电、限产。9月23日开始,辽宁等东北多地出现用电高峰时段突然拉闸限电的情况,不仅限制了工业生产,还影响到居民生活和城市运转,甚至引发安全生产事故。

拉闸限电现象出现后,“要加大煤炭产能释放”的声音再次出现,陈迎认为,企业不应该被政策的波动性误导,认为“双碳”会像一阵风,过去就不再提了。

陈迎指出,此次一些地方采取急刹车的方式,是因为在转型阵痛期,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治理不够精准,因此通过政策的急促调整来积累经验,抵御转型风险。

陈迎观察到,今年上半年,企业扩产明显,购销两旺,下半年开始对企业高碳项目进行校正后,问题就出现了,再加上煤炭和电价的价格传导机制长期不合理,加剧了问题严重性。

企业转型方向:主动聚焦减排

陈迎认为,面对短期出现的波动,企业不应对实现“双碳”目标失去信心,她强调,高碳行业的企业一定要聚焦减排,如果现在不积极转型,今后将不得不被动减排,付出更大代价;而其他行业的企业,可以把助力重点行业减排作为发展机遇,运用科技创新能力,寻找减排方案。

“不要想着花点钱,购买一点碳汇指标,就完成任务了,这种侥幸心理不可取。”陈迎说。她解释,人类的碳排放每年都在增加,自然已经不堪重负,永远没有足够的碳汇来平衡全球的碳排放,因此,减排是唯一的转型方向。

警惕“双碳”误区和阴谋论

在调研企业的过程中,陈迎发现,目前对于碳达峰、碳中和有很多认识误区,企业应厘清概念,扭转错误观念。

比如,在限电区域,一些企业买了柴油发电机自行发电,并认为不在本地购买柴油就可以,陈迎强调,碳中和不应在一个小范围、小圈子里定义。

陈迎还举例,今年中秋节,出现一批打着“碳中和”标签的月饼,缺乏科学依据;还有大量气候变化怀疑论、阴谋论,都不利于实现“双碳”目标,应当警惕。

见习记者 宋凌燕 南都记者 潘珊菊 发自云南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