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上生明月(齐心八月十六摄于三门蛇蟠岛)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周琦

出处:“后司街”公众号(台州)

本文四期连载

敬请关注

最近友人问我台州中秋为何“俗重十六”?因对台州民俗素乏研究,故一时语塞。偶阅2010年第5期《台州学院学报》,发现其中有临海市委宣传部卢如平部长撰写的《台州元宵中秋特别风俗考证》一文,文中详细列举了关于台州元宵中秋节俗起源的二十种传说,可谓是集台州元宵中秋传说之大成。使人既琳琅满目,又获益良多。根据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学术原则,促使我花些仔细功夫,搜集史料,小心求证,以求探索还原台州中秋“俗重十六”的真正源流。

经多方搜集史料和仔细思考,台州中秋“俗重十六”的“中秋路线图”,在我脑海中渐趋清晰。故赘述如下: (今天为第三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台州中秋“俗重十六”起源于清初

又有同仁相告,说临海新出一书名《临海揽要》,主要介绍临海历史文化名城简况。问我“揽要”之名,是否有误。我说,按常义理解,应是“览要”之疏误。览者,眼观也;如明天台范理之《天台要览》;揽者,手半抱也;如“揽腰”之谓也。按网络语言理解,就难以所知了。如“粉丝”,今人皆知意为某种事物的迷恋者;如在数十年前,大家就会茫然无知。也许是推陈出新的一种创意吧。

同仁又说《临海揽要》称台州八月十六中秋,是因为元末明初方国珍事母极孝,起事后据有庆元(今宁波,包括舟山)、台州、温州、三州之地,其母亡故,方国珍非常悲痛,为纪念其母,遂改八月十五中秋为十六,后相沿成俗。

经考,台州中秋方国珍孝母改节一说,民间虽存在此说,其实此与明秦鸣雷孝母改节说一样,同为南宋宁波史氏孝母改节说的“台州版”而已。据《[光绪]鄞县志·岁时民俗》云:“八月十五之中秋,天下皆然;惟四明则以十六为中秋,以中秋竞龙舟。相传史越王(浩)母夫人以十六日生,故易是日为佳节;遂以龙舟娱其亲,俗竟因之不改。”查明《[万历]黄岩县志》与《[嘉靖]太平(温岭)县志》,均无台州中秋方国珍孝母改节说之记载;《[万历]黄岩县志》连方国珍亦未列传。又查明宋濂所撰《方国珍神道碑铭》,亦无记载此说。曾贵为方国珍主要谋士的黄岩刘仁本,如果有方国珍孝母中秋改节之事,百行孝为先,作为军师刘仁本,不可能不提及此事。然其诗文集《羽庭集》卷三有《中秋游东湖登霞屿寺》《中秋夜舟泊海门金鳌山翫月》《中秋南楼赏月分韵得天字》三首中秋咏月诗,无一语及此事;更无以十六为中秋一事。因其《羽庭集》只编入四库,今尚未出版,常人难见,故录于下,以资佐证:

中秋游东湖登霞屿寺

东钱湖上值中秋,

载酒吟诗作胜游;

一色水天涵万象,

四时风月属群鸥;

冯夷漫奏霓裳曲,

太乙还乘莲叶舟;

中有补陀霞屿寺,

玲珑楼阁似瀛洲。

中秋夜舟泊海门金鳌山玩月

秋律平分夜气清,

潮来月向海门生,

眼明玉兔空中下,

人在金鳌背上行;

一色冰田逾万顷,

九天风露欲三更;

恍然坐我蓬瀛底,

何处有人吹凤笙?

中秋南楼赏月分韵得天字

今夕中秋月向圆,

南楼开宴问婵娟;

山河缺处无多影,

风雨妨时已十年;

坐客总夸攀桂子,

素娥曾记写花笺;

更深十二阑干外,

一色琼瑶万里天;

壬寅八月十七夜,

月湖上泛舟玩月,

望后秋高月尚圆,

湖光倒浸水中天;

蟾蜍漫窃姮娥药,

舴艋轻浮太乙莲;

万里山河微影动,

几番烽火捷音传;

十洲三岛蓬莱近,

贺监风流独怅然!

上述三诗,一三两首描述在宁波度中秋之事;第二首是描述在台州章安金鳌山中秋临江赏月之事;又一二首是写八月十五,第三首是写八月十七,独无八月十六之诗。刘仁本第三首中秋咏月诗云“山河缺处无多影,风雨妨时已十年”;从至正十四年(1354),方国珍统辖台温,刘仁本应聘为幕僚,辅助方国珍创立基业。至至正二十四年(1364)前后正是十年,可见刘仁本第三首中秋咏月诗作于是年八月十七。二十七年(1367)十二月,朱元璋遣将朱亮祖攻占温州,擒刘仁本。次年(1368)三月,被朱元璋鞭背溃烂而死。晚清黄岩学者王棻《台学统》评曰:“戎马倥偬之时,独能笃志儒修,振兴文教……其文采风流亦足辉映千古矣。”

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方国珍使其子方完奉表乞降,后移居(软禁)于南京,其十余万部属亦被整编分散于四方。洪武七年(1374)三月方国珍卒,亦不能叶落归根,魂归故里;而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方国珍临终前曾“尝属诸子曰:‘我即死,毋归葬海滨。主上遇我过厚,可求京城外之地埋焉,且使后人习于礼义。’及是,卜城东二十里玉山之原,惟食。礼部为奏请,上欣然可之(宋濂:《方国珍神道碑铭》)。”方国珍深知朱元璋心性多疑,不会放过自己,故告诫诸子,死后不得归葬故里,可就南京城外觅地安葬。这样才保全了自己的生前身后名。试想,方国珍连选择葬地,宋濂撰写《神道碑铭》,都要朱元璋亲自批准。宁波、台州、温州三府,假使真有方国珍孝母改节中秋之俗,朱元璋能不废除吗?这是起码的历史常识!由上可见:此说之虚;台州中秋方国珍与秦鸣雷孝母改节说,即源于南宋越王、宁波史浩孝母中秋改节说。

其实,南宋越王、宁波史浩孝母中秋改节说与史实并不相符。据史悠清、史济恂《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民国三十六年木活字本)载:史浩母亲洪氏生于元丰七年(1084)甲子正月初七,卒于乾道六年(1170)六月二十二日(转引自骆巧凤《家谱:补充订正史实的特殊档案》;载2008年第1期《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真是与宁波八月十六中秋节“风马牛不相及”!

网红桥月亮(周衍平摄影)

那台州中秋“俗重十六”始于何时呢?

查《[嘉靖]浙江通志》、明谢铎《赤城新志》、《[嘉靖]太平县志》《[万历]黄岩县志》《[康熙]浙江通志》《[康熙]天台县志》等省府县志,不仅均无台州中秋“俗重十六”之记载,就连岁时风俗亦无记载。这说明有明一代,均无台州中秋“俗重十六”之记载。目前能查到此记载的是《[雍正]浙江通志》。其卷一百《风俗》中引《台州府志》,不仅记载了台州的礼仪民俗,而且还非常难得记载了台州的岁时节日民俗。全文如下:

《台州府志》:○元旦,长幼夙兴拜天地宗祖,因相庆贺。○元宵,张灯五日,俗以十四日为重。室内皆燃灯,妇女行百步以去病。○清明,采菁草杂米麫为饵,谓之寒食。家无贫富,必携酒祭墓,且插柳于门,或簪之,谓之驱香。九娘,盖指螫虫云。○四月八日,浮屠于是日浴佛,人家取乌相叶染饭,作青色以相馈,谓之送乌饭。○立夏,拭麫为薄饼,裹肉葅啖之,谓之醉夏。○六月六日,各晒衣与书籍,老者食鸡粥,谓时极阴,以补阳云。○中秋,玩月酌酒,俗以十六日为重。犹元宵之重十四也。○腊月二十四日,扫屋尘,谓之除残。星夜祀灶,谓送神上天。○除夕,先期备牲醴祭赛天地,是夕祭祖,饮馂余分岁,或燃灯达旦。又谓守岁云(《[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风俗•风俗》)。

明清浙江共修过三部省志,(一)明《[嘉靖]浙江通志》创修于嘉靖三十年(1551),嘉靖四十年(1561)成书,同年刊行。由浙江总督胡宗宪修,武进薛应旂总理纂辑,后人称“薛志”,是官修浙江省志的创始。(二)清《[康熙]浙江通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浙江总督赵士麟、巡抚王国安倡议续修通志,仅数月成书。仅五十卷,首一卷,次年付刻成书。(三)《[雍正]浙江通志》是迄今为止浙江省体例最完整的一部省志。全志分54门280卷,《四库总目提要》称该志“视他志体例特善”。此志自清雍正九年(1731)开局编纂,先后四任浙江总督主其事,至雍正十三年(1735)历时五年成书。乾隆元年(1736),总督嵇曾筠具表进呈朝廷,《四库全书》据此原刊本予以收录。而台州中秋“俗重十六”之民俗正是赖此以存。关键是《[雍正]浙江通志》所引是哪一部《台州府志》呢?

据台州学界耆宿、临海博物馆丁伋老先生《台州方志述略》(台州地方志办公室编)载:明代曾编纂两部《台州府志》,一部是王宗沐编纂的《[嘉靖]台州府志》;另一部是明末烈士陈函辉编纂的《[崇祯]台州府志》;这两部《台州府志》经明末战火离乱,早已不存。清康熙间,临海冯甦、洪若皋等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编过《[康熙]台州府志》十八卷;是年天台李德耀亦纂修过《[康熙]天台县志》,亦有台州中秋“俗重十六”的记载;后康熙六十年(1721),张联元任台州知府时,又续四十年,亦名《[康熙]台州府志》,翌年刊行。今所指《[康熙]台州府志》,即是此书。据此,《[雍正]浙江通志》所引《台州府志》即为此书。《[康熙]天台县志》与《[康熙]台州府志》所载台州中秋“俗重十六”,为台州史志的最早记载。这亦说明台州中秋“俗重十六”源于清初顺治或康熙初年。

前童月夜(周衍平摄)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 出处:后司街公众号

□ 作者:周琦

□ 摄影:周衍平、齐心

□ 审核:水东居士

□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