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农业、工业、服务业这三大产业按照严格的出现顺序,不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国家内,各自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三大产业在国内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的发达程度。

如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第三产业占比已经在70%左右,这是他们经济模式转型的成果。然而,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尽管有着较高的第三产业占比,但是经济发展状况却十分严峻。

巴西,2017年时国内第三产业占比就已经超过七成,然而这样的经济结构并没有让它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反而深深陷入外债危机,国内更是由于经济问题而不断激化着社会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惊艳一时的巴西奇迹

巴西的第三产业比重如此之高,是不是因为巴西不适合发展工农业?并非如此。巴西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速度曾经一度超越韩国这样的发达国家。

巴西早在十八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发展工业了,这在南美洲的国家里面已经算是特别早的一个起步时间了。由于巴西有着极为丰富的金属矿物资源,近乎取之不尽的木材,水源等生活资源,以及咖啡、烟草等高利润资源,一度凭借着这些资源优势取得了重大发展。

早在二十世纪初,巴西就已经拥有了超过十万家工业企业,国家铁路运营里程更是达到了将近三万公里。相比之下,当时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还处在农业社会,工业发展进度远不及巴西。

巴西的发展不仅得益于自身的丰富资源与经济政策,还受益于安稳的国际环境。由于远在南美洲,巴西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实体经济得到了持续而稳定的增长。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二战结束。当时美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巴西抓住机会与美国建立了贸易关系,吸收美国的过剩资源。巴西凭借着种种优势,很快成为了拉美各国GDP最高的国家,创造了轰动一时的"巴西奇迹"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巴西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有了齐全的基础工业部门,国家经济一片大好形势。

巴西的去工业化

巴西在高速发展中,一个巨大的经济问题也在悄然滋生。因为巴西本身的工业技术比较落后,不能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更不能把丰富的基础资源转化为高新科技力量。

于是巴西想到了通过资源进口和引入外资以刺激民族工业的方法,获得足够的能源与先进工业设施,从而解决这个"木桶的短板"

当时的巴西把经济重心放在吸引外资,建设工厂,然后补贴中产阶级去购买产品。国家的大量补贴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也进一步拉大了国内贫富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西在那时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在内部侵蚀着整个国家。

由于国际危机开始时,世界上的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上调了国际信贷利率,导致巴西的外债开始恶性增长,巨额债务拖住了经济前进的脚步,巴西的经济逐渐转为负增长。

巴西的外汇很快被用光,只能宣布停止偿还债息。面对着如此巨额的债务和态度强硬的债务主体,巴西只能采取其他措施来缓解压力。于是,巴西被迫放开了国内市场,国内工业企业压力陡增,伴随着生产效率低下和生产成本提高的问题,巴西选择了一条很简单的道路:去工业化。从此,巴西也就成为了一个掉进坑里的国家。

巴西开始把重心转向消费型经济,大力扩张第三产业,这实在是一种无奈。

国内贫困加剧,消费需求缺乏动力,又不能通过国际债务来获得资金以进行投资,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剩下"出口"这一架还能拉出去跑跑。巴西把国内的资源如石油、铁矿等大宗商品进行出口以获得国家收入,当时巴西国内的排名靠前的企业基本上都是资源型企业,工业企业已经很少能够与之竞争。

由于落后的工业不足以吸收庞大的就业人群,巴西的贫困人口高达五千多万,占了国家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反而服务业是占人口最多的产业。

一个国家经济要想真正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出口这些资源产品。这些资源缺乏技术含量,长久下去,国家工业缺乏核心动力,技术水平就会停滞不前。更为可怕的是,巴西拿到了这些用出口资源换来的收入,却并没有将它合理地进行利用,这一时期巴西甚至拿出了近20%的财政收入来进行各种福利政策。

养老金、就业补贴、消费补贴等政策成了经济发展的寄生虫。实体经济才是创造价值的,而虚拟经济的作用是分配价值。

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如果没有实体经济来创造财富,福利政策又从哪里获得足够的钱来执行?这种违背了最基础的规律的行为,让巴西深深陷入了经济陷阱。

欧美许多发达国家,例如瑞典,丹麦,都有着高福利政策,但是他们是建立在国家经济良好发展,再加上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结构,不会把自己的国民经济搞垮。

如果不注重基础建设就去盲目地大搞福利政策,那么国家会很快地垮掉。实体经济的地位与作用,是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的。

这不像是简单的盖房子,地基打好就可以直接往上面建。实体经济就像是树的根,需要不断地发展扩大,而非直接插到土里面就万事大吉。

实体经济才是发展的基础

回望巴西的百年发展历程,实体经济始终贯穿着这个国家的辉煌与萧条,巴西凭借着较早地工业化实现了拉美奇迹,又因为过早地去工业化而陷入泥潭无法自拔。

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作为国家经济基石的实体经济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精进的过程。

如果操之过急,因为工业化发展效果不理想,就抛弃实体经济转而发展虚拟经济,那就是本末倒置,自己断送了自己努力的成果。同时,国家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寻找切合国情实际的道路,如果不能对自身做出正确判断,就很容易误入歧途。

巴西的工业化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就试图效仿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过度重视财政金融政策,这种做法背离了实际,又怎么能够实现目标呢?一直到2003年,劳工党人卢拉当政以后,巴西的经济才开始好转。卢拉是第40任巴西总统,当选以后一直把缩小贫富差距作为努力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行动卓有成效,巴西的劣势很快得到了改善,也在那段时间跻身"金砖四国"。甚至在2010年成为了世界第七大经济体,综合实力依然站在拉美的榜首。

如果我们仅从巴西去工业化的历史来看,就全盘否定这个国家,认为它已经彻底没有希望,那未免有些片面。但是巴西一直以来都深受这个错误的影响,难以脱身,这个人均GDP一度超越韩国的国家,如今的人均GDP仅为韩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任何时期都必须给予实体经济足够的重视,这是培养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如果实体经济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国民经济就难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