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技术交给企业

把选择还给市场

提起新能源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补贴,新能源汽车一直被认为是政策市场,依靠政府补贴才能生存发展。

据了解,截止到目前,2021年新能源补贴近376亿元,这其中很多是针对2017-2019年车辆的补贴,据估算,这一轮新能源汽车补贴周期的整个补贴额度可能接近3000个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汽车是一个高度工程化的行业,新技术产品需要大量市场验证去突破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水平。

这就意味着要将不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显然真正的市场是不会为此买单的,因此在初期,很容易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

政府补贴解决了这个“宇宙第一原动力”的问题:企业做研发,市场来试用,政府来买单,这个设想很好。

但补贴似乎不仅仅只想启动第一下,而是实实在在的深入到研发端与市场端。

补贴重点关注2个参数,一个是行驶里程,一个就是整车的能量密度。

于是除了个别头铁的玩家(比如理想one),整个行业都在面向补贴造车,骗补的产品也就是这个时候出来的。

这些车哪里去了?大多都通过B端进了网约车渠道,这个后面讨论。

随着补贴的退坡,以及双积分政策的推出,企业真正开始面向市场需求造车,一些“门外汉”互联网造车企业反而做的更好。

所以高端市场这块,蔚小理的努力初见成效,品牌影响力逐步提高,开始抢BBA的高端市场。

另一端可以看得见的市场需求是大量低速电动车。过去,这个市场一头是对不规范产品的打压,一头是人民群众旺盛的需求。

那么为什么不造一款性比价像低速电动车,而又满足乘用车要求的新能源汽车呢?这就是五菱宏光参数图片)MiniEV的思路:人民需要什么我就造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款按照“60分逻辑”打造的微型车成为2021年的现象级产品。

不卖理想,不靠补贴,走群众路线,货真价实的满足“人民群众”的代步需求,在原材料涨价、芯片极缺的大背景下完成了单月破四万销量奇迹。

把技术交给企业,把选择交给市场,大家各自玩各自擅长的业务,补贴完成了历史使命,整个行业也就开启了良性循环。

但现在看整个行业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充电与里程焦虑的问题,电池的回收问题,自主芯片及操作系统的问题等等,这每个环节都将制约着看起来美好,但其实并不是那么健壮的新能源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