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漩涡

近日,发改委再提:合理控制“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今年2月,发改委就谈到:疫情暴露出部分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超大城市要划定并坚守城市开发边界,慎重撤县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疫情发生之前,多个文件指出:要提高主要城市的核心承载力,并指出我国部分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还有提升空间,显然疫情后一场深刻的城市变革正在袭来。

“ 一年两提”控制超大特大城市的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这意味着城市中心化发展是时候踩下刹车了,未来超大和特大城市的发展逻辑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哪些城市要降强度和密度?

按照最新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城区人口在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近日,《求是》杂志也发布了统计局七普统计之后的超大、特大城市数据。其中我国超大城市有7座: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

特大城市有14座: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显然以上21座“超特大”城市是发改委点名要控制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的城市,其中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最高的超大城市是“降强度降密度”的排头兵。

超大城市人口密度排名

我国是全球常住人口千万级城市以上最多的国家,遏制大城市病、解决人口过度集中等问题十分紧迫。尤其是我国部分超大、特大城市的核心城区开发强度已超越60%以上,远超国际城市开发30%的警戒线。同时城市承载量也偏密,尤其是核心城区。

我国七座超大城市中:有3座城市每平方公里承载人口超2000人,其中深圳以每平方公里8791.1人居首,其次是上海3922.5、第三是广州2521.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4座超大城市也有3座城市每平方公里承载量超千人,排名分别是:成都、北京、天津、重庆。其中重庆是超大城市每平方公里承载量最低的城市,仅有389人。但重庆市域面积很大,这里可以忽略不计,从重庆主城区来看,重庆每平方公里的承载量也在千人以上,和其他超大城市保持了同一水平。

深圳是我国当前城市人口密度最大也是增长最快的城市。2018年深圳每平方公里的承载量还在6521.5人左右,然而2年过后深圳人口密度猛增2300人左右。

这主要受制于深圳市域面积较小,且当前深圳落户条件较为宽松,但未来深圳或将抛弃人口高速增长的模式,日前深圳国土空间规划指出到2035年深圳常住人口将控制在1900万人,留给深圳的增长空间不足200万,这意味着深圳人口密度的增长空间也十分有限了。

特大城市人口密度排名

相较于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要小许多。但东莞、佛山、郑州、武汉、南京、西安的人口密度也不小,这六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保持在每平方公里1000人以上,其中东莞以4166.3的密度居特大城市之首,其次是佛山、郑州、武汉。

但特大城市中有7座城市的每平方公里承载量不足1000人,其中哈尔滨每平方公里仅188.5人,这个承载量甚至不如重庆,不过哈尔滨地大物博,市域面积庞大,从哈尔滨城区来看,哈尔滨的承载量并不低。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2020年的城区常住人口已达995万,大概率明年武汉就能成为超大城市,同时武汉城区的人口密度并不低,因此武汉可以算到超大城市中来对待“降城区强度密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降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怎么做?

近年来,我国超大和特大城市都有意识到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弊端,各城都在积极地开辟新城、新区,以分担核心城区带来的人口、资源压力。

以北京为例,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政策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迁出北京,有的响应号召去了雄安、也有的去了河北、天津,甚至还有大型央企总部三峡集团远赴千里搬赴武汉。

除了资源迁出北京外,北京还提出打造通州副中心,严控常住人口。此外,上海等头部城市也在积极地控制核心城区人口,以遏制大城市病等问题。喜人的是,在严控人口的铁腕治理下,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密度已经得到了降低,尤其是核心城区。

以上海为例,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由2010年每平方公里24137人下降到2020年每平方公里23092人。

京沪以外的超大、特大城市虽然没有严控人口,但也收缩了人口增长规模,同时这些城市正在大力推动建设新城新区,以减轻核心城区的负担,响应国家战略。如成都就在大力推动东部新区、天府新区的发展以减轻人口扎堆中心城市所带来的弊端。

需要指出的是,降低超大、特大城市的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都指城区,并非郊区。今年2月发改委指出: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导过度集中的资源要素逐步有序转移,合理降低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与周边中小城市、郊区新城等联动发展,通过推进交通一体化,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

几乎所有城市都将重点新城、新区设立在郊区上,可见未来头部城市必将大力发展新城、新区,这里是解决降城区开发强度、人口密度的核心载体,显然未来城市是属于新城的时代

同时近年来兴起的都市圈也是解决大城市人口和资源过度集中的法宝,但每个城市和都市圈的发展情况不一,这就决定了都市圈是最后疏解超大、特大城市资源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