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看到一条让人有些感慨的新闻:

三年前,一位父亲因为儿子成绩出现连续下滑,来到毛坦厂陪读。

为了陪读,他放弃了很多,其中损失最大的,是闲置了投资200多万的医疗器械工厂。

而且,以后很可能再也开不起来了。

几年下来,他要天天做饭保障后勤,还要偶尔忍受儿子的小脾气,自己的暴脾气早已经被磨平。

妻子原本该在5月初做手术,也由于怕影响孩子高考推迟到了高考后。

面对这一切,他并不后悔:“这就是我们中国式的家长。”

02

我们总是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陪伴。

这当然是对的。

家长陪伴孩子,这是孩子成长的必须,也是家长的职责和义务所在。

不过,陪伴并不是要求家长一定要和孩子朝夕相处,形影不离。

而且,陪伴是分阶段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陪伴方式。

在孩子的幼年,思想没有定型,习惯没有养成,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这时候父母一定要在身边。

就算是因此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不得不去做。

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需要慢慢放手。

如果到了孩子少年乃至青年,家长还要放弃事业、生活乃至健康来照顾他,这是不正常的。

03

陪伴的意义和作用,在于让孩子迅速成长,能够独立。

我们的家庭教育,是要把上一代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等等无形的财富,用最短的时间传递给孩子,让他更快地成熟。

简单地说,陪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陪伴,是为了让孩子离开我们也能更好地发展。

所以,孩子越小,需要的陪伴越多,孩子越大,需要的陪伴越少。

如果我们陪伴孩子一辈子,教育出来的很可能不是有为青年,而是巨婴。

这样的父母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陪伴的时间越长,孩子独立得越晚,说明我们的教育越不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当然,教育是终生的事情,我们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

换言之,在孩子小时候,我们陪伴的是身体,当孩子长大了,我们陪伴的应该是精神。

在孩子的身上,一定会有家长的烙印,而家长应该把自己最成功、最成熟的人生积淀,传递到孩子身上。

比如,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坚韧的品质,等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不可能都有时间有条件时刻陪在孩子身边。

历史上有很多名家大家,几代人都功成名就,他们可能常年都不能和孩子在一起,但照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傅雷家书》,傅聪出国留学不在身边,但并没有影响傅雷夫妇对孩子的教育。

他们通过写信的方式和儿子交流,不但尽到了父母的教育责任,而且还成为了父母教育的典范。

虽然傅雷夫妇和孩子相隔万里,但我觉得,他们一直都在陪伴孩子。

05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是牺牲自我,成就孩子。

如果家长在教育中失去了自我,就算真的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然后这样一代一代“奉献”下去,也只不过是像熊瞎子掰玉米一样,看似很忙很累,实际上没有意义。

陪伴,不是家长自我牺牲,而是和孩子共同成长。

说实话,那位放弃了企业、推迟了妻子手术,专门陪伴孩子的父亲,只是在补以前的欠账。

他如果以前培养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强的自律,就不用到高中了还需要家长陪读。

其他家长不必为此叫好,这样的陪伴,其实是误会了陪伴的真正含义。

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