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央有关部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印发,“双减”迅速成为教育热词。而其直指中小学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两个内容,也在家长中引起了热烈讨论。

如今,成都版“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已过去一周多的时间,面对新的变化,不少家长依然感到“手足无措”:为啥“减”了我依然焦虑?“双减”政策透露了哪些信号?怎样落实政策?作为“双减”实施的主阵地——学校将怎样做?

即日起,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推出【校长谈“双减”】系列报道,邀请名校校长们畅谈“双减”,来看他们是如何看待“双减”这一新政策的,同时也为家长们提供不一样的育儿思路。

“一石激起千层浪,触动机构利益,牵动社会关注,撬动学校改革。在我看来,‘双减’之下,对于家长们而言,比‘鸡娃’更重要的是做好下面这四件事。”对于“‘双减’背景下,家长们可以做些什么?”的问题,成都实验小学校长李蓓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双减之下,比“鸡娃”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消除焦虑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刚上一年级,这个暑假里,她几乎每天把精力都投放在了孩子的学科学习上面,生怕老师的配方会让孩子营养不足,所以她买辅导书,打印资料,甚至自己出题,想尽办法用各种方式给孩子‘加餐’。” 李蓓举例谈到,“她之所以这么焦虑,并不是孩子的学习真的糟糕到需要不断补习的地步。

李蓓谈到,这是教育中典型的焦虑转嫁。“鸡娃其实源于当前的教育生态与环境,中国的学生真的很苦;鸡娃源于家长内心求安慰,‘反正我给他报了各种补习班我没亏了他,他就应该可以比肩其他孩子”;鸡娃也源于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鸡娃更源于我们做家长的内心不够强大,不敢去面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

双减之下,我认为“鸡娃”一定要注重“留白”

“我的一个朋友问我:李校长,我都不知道还上不上奥数?孩子根本做不起,上课就是坐飞机,连他爸做起来都很吃力。一做奥数,整个家里就河东狮吼,地动山摇,很有撕裂感。但我又怕他不上,别人都在上,心里害怕。死循环的节奏开启。”李蓓说,听到这个问题她很有感触。

“我也曾经是小学生家长。儿子在很多年前参加过一次奥数竞赛,那场面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万人空巷,极度火热,全城堵车。”李蓓说,我真的佩服培训机构的运作能力,也很汗颜从未在学校里见过如此场面。但这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奥数本来就是少数有数学天赋孩子的竞技场,却因为贩卖教育焦虑引来了无数家长的趋之若鹜,不过我当时也未能免俗。

李蓓说,好在那次竞赛之后,自己再也没有让儿子参加这样的考试。“因为对于不擅长奥数的孩子来说,这真不是建立自信心的过程,反而是抑制学习动能的利刃。我们家长也学学做减法,有时留白比填满更有生长力。”

双减之下,家长们要主动跳出内卷的陷阱

“造成教育内卷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推手便是各种各样的‘家长群’或是‘培训群’。”李蓓谈道,“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也经历了陪伴孩子从小学到高考的全过程,当家长真的不容易。‘群’成为大家相互依赖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实从侧面反映的还是中国家长的集体焦虑。”

“我希望在学校中看见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孩子。”李蓓说,而这都需要家长们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放空、去探索、去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让孩子们有孩子的样子。“这样他们才能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所以比起鸡娃,家长们可以做或者说更应该做的:去爱,去关心,去尊重,去放手!”

真正优秀的学生都不是鸡出来的,比鸡娃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求知的内驱力

“对一个孩子来说,今天的学习成绩只能代表他自己的过去。而好奇心和创造力,则有可能会影响到他自己和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李蓓看来,用力“鸡娃”或许能取得眼下一时的成绩,但付出的代价却可能是抹杀孩子求知的内驱力,“这代价是不是也太大了呢?”

李蓓建议道:“我希望家长们能真正看见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养育孩子,不是为了让他去跑赢什么比赛,而是为了让他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成为更好的自己。愿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彼此共度的时光。”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赵子君 编辑 王鹃 校对 王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