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在飞机上颇感无聊的他忽然问起了一个人。侍从回答道:“他在家里,病了,只有一个肾。”赫鲁晓夫大为诧异,下机后随即给国防部长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打电话,命令授予卡图科夫坦克兵元帅军衔。

这个正直而颇具才华的俄军传奇近卫军将领,并未表现出极大的惊喜。被朱可夫针对多年,一身伤病的老人早已被生活磨去意气风发。“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躺在病床上的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长叹,看向窗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秋,希特勒同志为打破西线僵持的局面,下令德军进行两线作战。一时间,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锁定了苏联首都莫斯科,此次行动被命名为“台风”行动。事实上,这个命令绝对称不上草率。在1940年下旬,德法停战协议签订之际,德军参谋部已经开始拟定入侵计划。

也不知道斯大林同志那段时间有没有经常打喷嚏,被一头恶狼盯着并不是一个特别让人舒服的事情。

鉴于计划的复杂性,德军的此次行动一直拖到了秋天。望着晴朗的秋日,希特勒眯了眯眼,这位不苟言笑的独裁者难得露出一丝微笑。秋季的泛亚大陆视野最为开阔,天气不再能阻止德军集团军的大规模开进。

前线捷报频频,行动的顺利推进让希特勒心情大好,在他的盘算中德军的装甲折痕会一直碾到莫斯科的城墙上,然后再狠狠地来回摩擦,除非此次战争被无限期地延长。希特勒的自信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苏联的情况着实令同盟国着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爪牙的老虎

对于苏联来说,193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联以工业强国之姿迈入世界之林也是在这段时间。这个刚刚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完善了基础工业,基本理顺了内部矛盾的疆域大国,确确实实应该有自己的底气,如果抛开苏联着实一塌糊涂的军事状况。

一方面距离苏联的国内战争已经过去了19年,军队裁减,大量官兵随着五年计划的大潮,重新进入工厂、农庄,这个地域大国赖以自豪的人数压制荡然无存。到了改革前,苏联军队的总体服役人数大约只有130万人,而德军预计在东线投入的兵力已经在250w以上。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偏重于建设,军工板块被极大地荒废下去。尤其是在武器装备方面,苏军陆军使用的诸如手动上弹的M1891/30型莫辛纳甘步枪,射程极其有限,无法脱离支架的M1909/1910型122mm炮。这些一战时的老古董,看得大佬们很是无语。

苏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鉴于国内的军工着实一言难尽,德军的咄咄逼人又让苏联当局的大佬们十分不安。大佬们觉得苏联的军备不能再这么蹉跎下去了,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改革开始了。基于以上情况,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苏联本着某杆子里出某权的战略核心思想,开始了对军队进行现代化武装。

预期到1943年完成的改革,在1941年被德军突如其来的进攻打乱了。这时苏联唯一完成的,就是兵源方面的扩充。在一场战争中,兵多是好事,但是也有可能不是一件好事,这就好比我上一次说这种废话还是在上次。

随着战争的推进,装备缺乏的问题终于暴露了出来,坦克部队没有坦克,运输部队没有卡车,当然这都不关键,关键是许许多多指挥员并没有具备应有的指挥素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猪队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大概就是苏军前期一溃千里的大部分原因,必须承认的是,如果德国放任苏联继续成长,那么其将面对的,是更加强劲的对手。而在这个时期,德军确确实实对苏有绝对的压制力,有些时候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做人要低调!

德军中央集团军总指挥,费多尔·冯·博克就不明白这个道理。1941年9月,德军第2装甲集群一路高歌猛进,有些膨胀的老冯已经开始合计着在莫斯科大摆宴席。但他没想到的是,即将迎接他的,是一记狠狠的闷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卡图科夫和他的小伙伴们

10月3日,独立第4坦克旅被编入近卫第1步兵军。按照部署,独立第4坦克旅在内的几个兵团被摆到德军必经的交通枢纽姆岑斯克,依托仓促搭建而成的临时工事进行多梯队抵抗,力图延后苏德决战的时间。

10月4日,当独立旅第一梯队到达指定地域,德军的先头部队也离姆岑斯克不远了。如果有必要,双方甚至可以在望远镜内亲切友好地打个招呼。

由于苏联的军事改革没有完全完成,一大批没有军事素养的士官上前线,确确实实坑了一大批人。但在相当大的人口基数下,就是从地精里选,也总能选出几个聪明的。这批脱颖而出的年轻军官成为了“台风行动”的主角,凭借他们莫大的勇气和指挥打退了强敌的入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姆岑斯克地区,一个简陋的工事内,一群小伙子在军营内热火朝天的讨论战术。气氛很好,时不时还能听到杯子破裂的声音。这支部队正是苏联军改的最大成就,部队指挥官们大多刚从军校里抽调而出,没有沾染传统熊国部队的不良习气,不受常规战术局限,战术多变,总的来说这是一群不讲武德的年轻人。

独立第4旅旅长卡图科夫上校有些头疼,年轻人的虎狼之词不由让他眉头狂跳,他看着这群初生牛犊很是感慨,又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比自己更有朝气。作为一名参加过十月革命的老兵,他比任何人都知道战争的残酷,尤其是这种实力异常悬殊的阵地战。

他真的不想看到这群年轻人早早地失去生命,可是能怎么样呢?身后就是莫斯科,如果德军要侵入首都,那么就从他们的身上跨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传奇将领接受过系统的装甲会战战术培训,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卡图科夫收回了思绪,满是伤痕的脸上再也看不到一丝情绪波动。他开始衡量战争双方的实力,苏军方面,独立旅以一个坦克团为核心,下辖摩托化步兵营、反坦克炮营、炮兵营、高炮营等兵种,从大会战的角度看,一个独立旅并不算什么。

但在实际战争中,精简的编制更能在攻防战中起到奇兵的效果。反观德军,为了在入冬之前结束对苏战争,他们没有携带过多的辎重。随着战线的拉长,一旦陷入持久战,德军必定吃亏。且因为前期过于顺利,骄纵浮躁的情绪逐渐在德军中弥漫。看似不可战胜的德军远没有那么强大,卡图科夫在笔记上这么写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闪电战遇上游击战

德军投入在台风行动中的兵力达180万,包括75个师,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苏联方面则放置了125万兵员,共75个师,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为表与莫斯科共存亡的决心,苏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作战组一概没有离开莫斯科。

打开上帝视角,德军的计划是这样的......由于计划太过复杂,在这就不加赘述了,简单点说就是从莫斯科北部、中部、西南部进行三点突进,以每个方向1个装甲集群和1个集团军的优势兵力将苏军的防线撕碎。

而卡图科夫面对的,是“闪电战”闻名的古德里安。这支由德军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组成的联军于10月2日进至奥廖尔,直接向莫斯科门户图拉挺进。面对强敌急促有力的进攻,卡图科夫觉得凭自己手上的三瓜两枣不足以守住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卡图科夫溜了......

既然守不住,那就干脆不要阵地了。本着“只要我不和你打,你就不可能打败我”的核心思想,卡图科夫撤退了,留下了一堆假坦克,真正的坦克则转移到了四千米外的丛林中。

与此同时,卡图科夫向德军占领的奥廖尔派去两个侦察支队。10月4日深夜,一支德军车队进入伏击圈,近距离感受到了苏军坦克的“关爱”,随后苏军发起第一轮冲击。

有句话说得好,玩战术的心都脏。

我国著名军事家,李云龙同志说过:往哪突围不是突。某种程度上来讲,主动出击也是防御战的一种,卡图科夫坚信这一点。苏军对德的第一轮交锋占了上风,但老卡明白,一轮伏击并不能改变大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姆岑斯克的8天阻击战中,苏军独立第4旅以伏击、急进军的游击战术反复袭扰德军,打出了小兵团的优势。打到后来,德军也不敢到处乱窜,以免挨到苏军的闷棍。据统计,该旅共击毁德军坦克133辆、火炮49门、飞机8架、弹药车15辆、迫击炮6门,歼灭步兵约1个团,阻止德军装甲集群的突进,为莫斯科城备战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10月10日晨,德军重新发动进攻,在悬殊的兵力下,苏军独立第4旅并没有挡住左翼迂回的德军,自此德军占领姆岑斯克。为了避免独立旅被德军包围蚕食,苏军指挥部下令后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才的落幕

虽然苏独立第4旅未能挡住“台风”的侵袭,但是其亮眼的表现为其赢得了“近卫”的美名。同时,苏独立第4旅也是苏联建军史上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部队,然而这份荣誉并未拯救卡图科夫的一生。

这位公认的战时近卫坦克兵第一人,懂得四国语言的战术天才,只因为在上司朱可夫之前进入柏林,终身未在仕途前进半步。1945年8月,朱可夫勒令卡图科夫去总参军事学院学习,斯大林知道后批评朱可夫:目前国际局势这么紧张,卡图科夫走了谁来守卫西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正如卡图科夫对朱可夫所说:“元帅同志,您别对我喊,我宣誓为祖国服务,不是为您。我的勋章不是您给的,您也摘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