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9年到1970年,陈伯达跟随毛泽东31年,是在毛主席身边时间最长的秘书;陈伯达曾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国级职务,是毛主席所有秘书里职位最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4年,陈伯达出生于福建的一个普通山村之中。祖上也算一个秀才之家,但家道中落,经济并不是很宽裕。

陈伯达原名陈建湘,一次偶看电影《斯巴达克思》,对其主人公崇敬备至。后从其名字中取“巴达”两个字作笔名,中文音译为“伯达”。20世纪30年代中期,用陈伯达这一笔名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他的这一笔名用得最多,影响最广,反使人们忘记了他的真名陈建湘。

在1919年的时候,陈伯达考入如今的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之后在他17岁时回乡当了一名教师,在这里也只任教了一年,又转到厦门担任小学教师。

1925年,陈伯达由于信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然后进去了国民党,他亲眼见证了国民党的“残忍蛮横”。

之后,陈伯达选择加入共产党。加入共产党后不久,陈伯达就去了莫斯科进行学习深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伯达回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被重视,在延安的一次偶然机会, 他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毛泽东注意到陈伯达,是缘于一次讨论孙中山思想的座谈会。毛泽东也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但他没有发言,只是作为一个旁听者,坐在一边静听。在这次会上,对孙中山的思想发展阶段问题发生了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孙中山的思想属于小资产阶级范畴,另一种意见认为,孙中山的思想属于民族资产阶级范畴。双方争论激烈,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一直坐在后边一言不发的陈伯达发了言。陈伯达果然出手不凡,他运用辩证法,分析孙中山的思想,提出了一个别人谁也没有考虑到的观点:孙中山思想有“两重性”,不但如此,孙中山思想还有“两个两重性”:既包括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又包括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陈伯达口气缓慢,一字一板,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得全面、周到、逻辑性强。有分析,有根据。这引起了坐在边上旁听的毛泽东的注意。毛泽东目不转睛地看着陈伯达,认真地听着。陈伯达发言毕,毛泽东小声问主持会议的人: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主持会议的人告诉毛泽东:他叫陈伯达。

爱才的毛泽东,对陈伯达很是欣赏。会议结束时,从不轻易表态的毛泽东高兴地站起来说:刚才陈伯达同志的发言很好,很恰当地分析了孙中山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他鼓励大家要像陈伯达那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会后,毛泽东把陈伯达留下来,问了他的一些情况。

不久,毛泽东即叫警卫员通知陈伯达和他一起去陪一个美国记者吃饭,说是让陈伯达陪同,实际上,毛泽东是想找机会和陈伯达好好聊聊。吃饭时,毛泽东又问了陈伯达许多北平文化界的情况和周秦诸子等学术问题,又问了陈伯达许多其他情况。陈伯达知识渊博,记忆力也好,几乎有问必答,且夹叙自己的见解;毛泽东也精通文史,因此,二人之间谈得很投机。

1939年春,张闻天亲自找陈伯达谈话,告诉他:毛泽东亲自提名,中央研究决定,调他到毛泽东办公室工作。陈伯达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但内心欣喜异常。他立即表态同意。从陈伯达内心来说,他是真心愿意到毛泽东办公室工作的,他深知,给中共最高决策人当秘书,非同小可,不仅使自己目前的地位变了,而且今后自己也将前途无量。

陈伯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时间很长,直到新中国成立,他都在毛主席身边帮助毛主席处理很多的事务。在1966年的时候,陈伯达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这可是属于正国级职务,是一个很高的荣誉。

在陈伯达晚年的时候,由于犯了错误,中央在进行专案调查之后,将其开除党籍,之后陈伯达被逮捕了。

1971年9月13日,这一天陈伯达就失去了人身自由,起初是被在家里就地羁押,后来转到了秦城监狱,一直到了1981年8月,陈伯达才被特批保外就医,恢复了自由身。

出狱后的陈伯达,被安排在北京郊区的一栋民宅里,他住的房子是一套三居室,和儿子陈晓农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

陈伯达每个月的生活补贴有一百多元,但是作为读书人的他,这笔费用大部分被用来购买书籍,因此生活上还是显得有些拮据。

当组织上来人看望他,询问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的尽管提出来。

询问了三次,陈伯达这才开口,提出来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可不可以给一些费用,用来购买水果吃。

这个要求当即就被汇报了上去,立马就批复了下来,除了额外给他一百元“水果费”之外,他的生活补助,也从最初的一百元涨到了两百元。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家三口每个月的开销,差不多还不到一百吧;所以,陈伯达每个月的两百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换算下来,怕是相当于是现在的每个月两万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陈伯达的晚年生活过得倒是不铺张,简单又平凡,算是回归到了一个普通文化人的正常生活。

他每天吃完饭以后,闲暇之余就是看书,虽然卧室只有十几平米的大小,但是里面放置了两个大书柜,几乎占据了整个卧室的面积。

以前,他的藏书多达六万多册,还专门腾出两个房间用来收藏书籍,现在只剩下这两大书柜了。

书桌上杂乱的摆放着各种书籍,几乎是打开的,在杂乱的书桌一个角落,还专门收拾出一个小地方出来,摆放着笔墨纸砚。

陈伯达平常很少出门,几乎都是待在家里,看书、写作、练练毛笔字。

但这个时候的陈伯达,身体也大不如前了,虽然中央对陈伯达采取了优待,但还是在1989年的时候,因为心肌梗塞而去世了。

陈伯达犯过一些严重的错误,但是并不能因此抹杀他在中国革命中所起到言论号角,宣传的作用。

都说枪杆子和笔杆子,干革命就靠这二杆子。这句话很直白,但也到位。陈伯达就是负责笔杆子的。被封为理论家,老夫子头衔,可不是浪得虚名。他是极其有才的政论员,他是著名的理论家,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为中国革命发展写过许多政论性文章,而且也写得很出彩,到现在北京大学等图书馆还有50多种书籍保存,另外还八十年代判刑后,他还写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文章给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