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敌人黑洞洞的枪口已经对准了他,李侠敲出了那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10月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完成的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西安文投国际影城太奥店点映。

彩色版谍战故事比黑白老电影更震憾

提起《永不消逝的电波》,许多观众并不陌生。这部1958年上映的经典影片,是新中国第一部讲述党的隐蔽战线英雄人物的影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林金编剧、王苹执导,孙道临、袁霞主演。以李白烈士的事迹为原型,将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融于平常的家庭生活中,着力塑造李侠这一乐观坚毅、临危不惧、勇于奉献的共产党员形象,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10月5日,西安的一些幸运观众走进影院,看了点映场。当银幕上经典电影由黑白变为色彩斑斓,观看过原版电影的观众感到非常惊喜,觉得比黑白老电影更震憾。年近七旬的观众高彩绒女士说:“我七八岁的时候看过这部电影,地下工作者太不容易了,像影片中李侠为了革命工作牺牲自己,才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林佳、李换换等几位观众是西安高校在读学生,第一次观看这部影片,他们感叹现在谍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比如《潜伏》《悬崖》中的发报情节、假夫妻桥段,原来早有样板。

经典黑白片如何被修复成彩色?

比起黑白老电影,4K修复彩色版带来了新的讯息,让人不由自主地回到了那个时代、感受那群革命英雄的平凡与伟大。观众不禁好奇,黑白场景究竟是如何变成彩色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联合中国电影资料馆组成项目修复团队。据项目修复团队负责人介绍,经典电影的修复一般分成三个阶段:物理修复、数字修复和艺术修复。像《永不消逝的电波》这般的黑白电影,需要在前三阶段完成之后,再通过AI和人工上色技术将黑白影像转换为彩色影像。

为了做好最关键的上色过程,修复团队把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机交互式AI上色技术与传统修复手法相结合,在长达7个多月的时间里对原片16.5万帧的黑白影像逐帧进行修复与着色,使这部红色经典焕发出新的活力。

李侠在电影中军服是什么颜色?

修复的最高原则是“修旧如旧”,让电影保持原胶片的质感,就得找准当初拍摄时的感觉。AI上色主要依托AI数据库来完成,当数据量较少时,上色后会出现颜色偏差。这就需要人工修改。

如何确定一部影片每个画面里所有内容的色彩,需要大量考证。影片中实景拍摄的外景还原起来相对容易。比如和平饭店、延安宝塔等景点的颜色,都可以找同年代的彩色片来解决。一些细节则需要下一番功夫。项目修复团队负责人回忆,片中孙道临饰演的男主角李侠所穿军服的颜色,就着实让修复师们花了一番功夫。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军服的颜色都不统一,修复师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还到军事博物馆去看相关文物。片头李侠一开始在延安接受任务,当时的军服应该是灰蓝的,而且李侠的身份是老同志,老红军军服的领口还有红领章,虽然后来拆掉了,但那块印记还会存在,所以上色时还要把这个细节还原出来。片尾李侠用生命发出那封电报时,解放上海的解放军穿的军服基本都是绿的,但李侠电报的接收方当时已经转移到了西柏坡,后方的同志们还应该穿灰蓝军服。

为了让电影里出现的服装、道具、老上海街景等视觉元素的配色精准无误,修复师们一面寻访服装、文史领域专家,一面搜集海量的图片和史料进行参考。一帧帧对比,一点点调整,才交出了这份答卷。

为什么要修复《永不消逝的电波》?

此前,《永不消逝的电波》彩色修复版影片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亮相,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讲述党的隐蔽战线英雄人物的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为国产谍战片首开先河,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意义。而此次使用的黑白转彩色技术,代表中国的电影修复水平已然处于世界前列。于宏观产业来说,电影修复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目前,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存放着超过两万部老片的原底,正是由于原底保存完好无损,那些经过4K修复的电影才能清晰生动地再次呈现在大银幕上。好的电影,不应当被时代的尘埃所埋没。

今年是电影大师孙道临百年诞辰。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孙道临饰演的李侠浓眉大眼,英姿焕发。当年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孙道临特意拜访了其原型人物李白的夫人裘慧英及多位隐蔽战线工作者,并学会了发电报。出演该片时,孙道临37岁。当他所扮演的李侠时隔63年后再以清晰生动的彩色形象重现观众眼前,再度说出那句经典台词“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时,谁能不为之湿润眼眶。

该片于10月6日在全国各大电影院线上映。这是首部经过4K彩色修复后进入院线重映的黑白经典故事片,广大观众可在大银幕上体会“红色经典+数字科技”的独特魅力。 华商报记者 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