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慢性复发性的炎症对结肠造成损害,进而出现一系列的肠道症状。当炎症阻碍结肠运动并引起广泛的肠扩张和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时,该病可能以中毒性巨结肠的形式出现,长期的炎症也会导致肠道纤维性狭窄或结肠炎相关的恶性肿瘤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病人苦不堪言,生活质量较低

1、疾病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现多认为与遗传、感染、环境、饮食、免疫、黏膜屏障、微生物、心理应激等有关。病变部位主要累及结直肠,导致肠道反复损伤,形成溃疡、息肉,长期的炎症还可能导致肠道纤维化狭窄或与结肠炎相关的恶性肿瘤

其病程往往迁延难愈,病人苦不堪言,生活质量急剧降低。无论是传统的5-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还是新兴的干细胞疗法,目前西医西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都存在停药后易复发,副作用较大等弊端。

而相对安全的新型生物制剂因其疗程长、价格昂贵等原因,难以在临床广泛推行。因此,寻求最优成本效益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延长患者的缓解期对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消耗有重要意义。

2、病名及病因病机

古籍并无“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病名记载,根据《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现多将该病纳入“肠擗”、“下利”、“痢疾”等范畴。与本病相关的描述最早见于《素问-太阳阴阳篇》,其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沉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痞”。

《古今医鉴》卷八强调:“夫肠擗者,大便下血也”,进一步明确了肠痔与“泄脓血”的关系。随后《伤寒论》《金匮要略》提出“下利”这一说法,直至宋代《济生方》:“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正式出现“痢疾”这一病名

又有《景岳全书》卷二十四曰:“痢疾一证,即《内经》之肠擗也”,故现在不做明确区分,皆可代指溃疡性结肠炎。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肾、肺等各脏腑密切相关,病因病机古今医家则分别有不同的阐述。

《诸病源候论》有云:“凡痢皆由荣卫不足,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入客于肠间,虚则泄,故为痢也”,认为脾胃虚弱是溃疡性结肠炎的致病根源。《临证指南医案》提出:“暑必挟湿,伤在气分,古称滞下,……言暑湿内侵,腑中流行阻遏,……暑邪无有出路,……三焦皆受邪蒸,上下浑如两截,延为休息痢疾”,认为暑湿热缠绵辗转,使得疾病久治不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温病条辨》曰:“湿温内蕴,夹杂饮食停滞,气不得运,血不得行,遂成滞下”,认为湿温夹杂气血不通而致滞下。《血症论》认为:“大肠之病……有肝经血热,渗入肠者,……血乃肝所司,肝之血分如无风火,则亦不迫结肛门”,肝主藏血,肝经有热,热极生风,风动则血不藏,血益脉外则肠风下血,发为粘液脓血便。

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为肠道湿热,气血凝滞。该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虚失健,湿热蕴结肠道,瘀阻肠络。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在诊疗共识意见中集大家之成,一方面将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论治,活动期多属湿热蕴,气血不调,缓解期则为脾虚湿恋,运化失健。

另一方面,根据临床表现区分病机侧重点,如腹痛实证为湿热蕴肠,气血不调;虚证为肝脾失调,肠络失和。泄泻实证为湿热蕴肠,传导失司;虚证为脾虚湿盛,运化失健。脓血便实证为湿热蕴肠,脂膜肠络受损血溢;虚证为阴虚内炽,灼伤肠络或脾气亏虚,不能统血,血溢脉外。

3、中医辨证分型

将溃疡性结肠炎辩证为大肠湿热证、热毒炽盛证、寒热错杂证、阴血亏虚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7型。溃疡性结肠炎是发作期和缓解期相交而作的疾病,临床应分阶段用药。在发作期主要是湿热并重证、热结血燥证、肝郁气滞证和寒湿凝滞证,缓解期主要为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等。

通过因子分析等手段得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证型有3个,分别为大肠湿热兼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兼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兼脾阳虚证。总的来看,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虽各家有各家之言,但仍以脾虚证和湿热证为主

02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是基于症状、内镜检查、组织学检查等实现的

1、诊断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

所有可能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都应该进行大便常规检查(粪便培养和艰难梭菌检测),以排除肠道重叠感染。患者可能有贫血、缺铁、白细胞增多或血小板增多,严重时可有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说明患者对生物药物反应差,也是结肠切除术的预测指标之一。

炎症标志物如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在轻度到中度患者可以正常,重度患者可表现为升高。非侵入性粪便生物标志物对肠道炎症更具特异性。如粪钙卫蛋白是一种可以在粪便中检测到的蛋白质,它与肠道中性粒细胞的增加有关。

由于粪钙卫蛋白含量低的患者患炎症性肠病的几率不到1%,所以这一指标有助于排除诊断,但它仍不能作为明确诊断的工具。内镜检查结合活检是确诊溃疡性结肠炎的唯一方法。溃疡性结肠炎的典型内镜表现包括红斑、正常血管丧失、颗粒、糜烂、易碎性(触之易红肿出血)、出血和溃疡。

病变表现一般始于直肠,近端呈连续、环状延伸,直肠的斑片状表现可能是局部或全身用药的结果,不一定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证据。粘膜炎症通常在炎症和正常粘膜之间有明确的分界,高达75%的溃疡性结肠炎伴远端疾病的患者在阑尾口周围也有一个孤立的炎症区域多达20%的结肠炎患者回肠末端会有轻度炎性改变,称为倒灌性回肠炎。

此外,应该从六个不同的区域(回肠末端、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进行至少两次活检,包括肉眼下表现正常的区域,因为这些区域可能在显微镜下有明显的炎症反应。阳性的组织学表现包括隐窝结构扭曲、隐窝萎缩、固有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增多(基底浆细胞增多)、粘蛋白显著减少和潘氏细胞化生等。

2、治疗和管理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目的是诱导炎症消退,临床起效的定义为症状缓解(停止出血和排便习惯改善)和内镜下的愈合。直肠炎患者应首先使用5-ASA栓剂治疗,因为它们直接针对炎症部位,似乎比口服更有效果;左侧结肠炎患者5-ASA应灌肠使用;广泛性疾病的患者建议口服联合外用5-ASA。医疗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维持症状的缓解,长期目标是预防残疾、结肠切除和结直肠癌。

定期地检查和评估,才能确保疾病达到控制目标。患者在新的治疗开始的3-6个月应在内镜下对肠道进行评估,此后至少每3个月随访一次,症状缓解后随访可延长至6-12个月。患者病情缓解后,可选择非侵入性指标评估粘膜愈合情况,如粪钙卫蛋白,该蛋白对活动性炎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自己的用药规律,不仅可以多途径多靶点广泛作用于病变部位,在改善症状、促进黏膜愈合、延缓溃疡性结肠炎复发、阻碍“炎-癌转移”进程等各个方面都有独特优势。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苦味中药使用为主,苦味对机体的接收有赖于苦味受体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