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平窗外的雪》,布面油画

33×52cm,1947年

文/靳尚谊

我是戴泽先生的学生。我们是1949年入学的,我们那个班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届的学生,也是当时最多的一届,一百多人。1949年还是艺专,1950年就改成中央美院了,体制变了,原来是大专,变成大学,由五年制变成三年制。学科也发生变化了,那时候把原来的西画专业、中国画都没有了,变成绘画系、雕塑系、实用美术系三个系。

我就进入绘画系,绘画系不是培养油画、国画,它是培养普及人才,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所以基础课素描就非常重要了,另外色彩是水彩,另外新成立了创作课。艺专的时候没有创作课,叫构图课,成立创作课那是新中国的一个需要,艺术创作是很重要的。我们的创作形式就是年画、连环画、宣传画。基础课素描是最重要的课程。

《自画像》,纸本油彩

34×26cm,194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立艺专的赵宜明》,纸本水彩

25x35cm,1948年

《宋步云》,纸本水彩

21x25.5cm,1946年

戴先生在当时算青年教员,艾先生、冯法祀先生、吴作人先生,后来还有罗工柳先生,这都是教授级的老先生,但是当时老先生也都是四十多岁,戴先生算青年教员,戴先生是很受徐悲鸿先生器重的一个教员,因为他的素描基础很好。

《北京饭店》,纸本油画

39.3×52.3cm,195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的初春》,纸本油画

54×39cm,1973年

《母与子》,布面油彩

49.8×61.5cm,1946年

《大连码头速写》,纸本油画

51×36cm,1961年

现在看到了他在40年代,包括50年代画的很多写生,我觉得有新的感触,就是当时流行的对油画的理解和追求,其中绘画性很重要,所以他画得非常生动,很潇洒,有时候用点刮刀,颜色是灰灰的,很淡雅的,他也有很厚实的一方面。所以这样的画风在现在很少了,因为时代的变化,观念的变化,追求不一样了。但是我们从油画的语言特性,以及西方的发展高度来看,重新看、回看戴先生在40年代、50年代画的写生,我觉得对我们当前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风景(夏日树萌)》,布面油彩 ,75×57cm,

1946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往平壤之路》,布面油画

39.5x45cm,1954年

《中印边境的兵站(肖站)》木板油画

40×53cm,1964年

《在海洋上(渔船)》,布面油彩

74×93cm,1961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戴先生一生很勤奋,画了非常多的东西。这次展出也就是他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水彩、素描和其他种类的作品。但仅仅就是这一小部分东西,也能够体现老一辈艺术家的成就。所以在今天,戴先生在将近一百高龄的时侯办这个展览,把他的作品能够给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看一看,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老佟与列宁》,木板油画

39x55cm,1946年

《卡车》,纸本油画

52×36cm,1954年

《修建北京火车站》,纸本设色

46×34.5cm,1959年

《大港油田》,纸本油画

54.5×79cm,1974年

《王家坪》,纸本彩墨

27.5x39.5cm,1974年

《窗外》,布面油画

60×50cm,2000年

《颐和圣雪》,布面油画

43×60cm,2002年

《红船朝霞》,纸本设色

46×70cm,2009年

《黄石瀑布》,纸本水彩

35.4×28cm,1994年

《时光》,纸本水彩

61×45.6cm,2014年

文/吴为山

纵观戴泽先生八十余载的创作历程,他勤奋耕耘,涉猎油画、水彩、国画等领域,严谨扎实的系统训练,造就了他卓越的驾驭能力,既能保持西方油画艺术语言的纯粹性,又在融汇中国精神和东方气质的表达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不同维度的作品形式和面貌背后,有着最核心的内在关联,那便是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和情感表达。在生活和艺术面前,戴泽先生始终是个赤忱的真诚者,正如他所自陈:“相信你的眼睛,画你所看到的。”

他敬畏自然、忠诚生活,相信视觉真实,始终以最朴素直接的情感去体验生活。同时,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戴泽先生,将丰厚的学养和精神品格融注到作品创作中,凭一腔至诚和纯熟技艺,他在美和真实之间寻求到独特的表达方式。“朴素无华,而自有韵味”——韦启美对他的评论,可视为对他创作的最佳注解。

《修建友谊医院》,纸本水彩

39×54cm,1954年

《北京冬天的农业展览馆》,纸本油彩

37×51cm,1960年

《王府井南头》,纸本油画

52×36.5cm,1960年

《青年会最后一瞥》,纸本水彩

27.5×39.5cm,1987年

《建设者》,纸本设色

69×69cm,2014年

戴泽先生最为人所知,也最为典型的是他的主题性绘画、风景写生及以围绕家园情怀的作品。他创作的《胜利的行列》《义和团大捷》等革命和历史题材作品,构图宏阔、色彩醇厚,显示出大型创作场景的空间调度能力,《孙中山》等历史人物肖像,用深入的刻画和考究的细节还原人物的形神风采,从而建构典型构图和经典形象,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风景创作可以看作是他的心灵图写,围绕家园情怀的作品则是他的情感归宿,晚年的戴泽先生依旧以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创作,作品中更多出现表现性和写意性笔触,呈现出自觉的现代性探索,这不仅是绘画语言的不断精炼,更体现了艺术家对艺术本质内涵的思考和不懈追求。

《岔沟之战》,木板油彩

65×95cm,1977年

《螃蟹》,木板油画

34.4×45.7cm,1979年

《静物(青海鱼)》,布面油彩

41×53cm,1980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晚芳》,木板油画

31x40.5cm,1986年

生于1922年的戴泽先生今年已99岁,他是中国近百年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用笔下的绘画真实,形象地印证了社会的时代变迁。

《出砖》,纸本油画

52×36cm,1958年

《广西鹿寨》,纸本油画

52×36.5cm,1959年

《掰玉米》,纸本油画

32×23.5cm,1958年

《无题》,布面油彩

48×38cm,2013年

戴泽先生钟爱花卉,尤擅画兰,其画如其人,温厚雅致,富有君子风范。“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兰草芳泽万物而风华内敛的特质正是戴泽先生高洁品格之写照。

《灯台报春》,布面油画

37×52cm,1978年

《蝴蝶兰》,纸本水彩

26×38.5cm,2008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一枝山桃花》,纸本水彩 ,1962年

《金银花》,纸本彩墨

51×64cm,1962年

来源:中国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