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ol

近期发改委再次强调:合理降低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强度和
人口密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发改委第一次强调要降低超大特大城市的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了。

今年初
发改委就指出:疫情暴露出部分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超大城市要划定并坚守城市开发边界,慎重撤县设区;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导过度集中的资源要素逐步有序转移,合理降低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与周边中小城市、郊区新城等联动发展,通过推进交通一体化,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

此次发改委再次强调要降低特大超大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显然未来超大特大城市怎么走已经有了很清晰的路线了。

按照近日,统计局发布的七普主要城市城区人口来看,我国共有7座超大城市和17座特大城市。其中成都城区常住人口达1334万,位居全国第六,显然成都在此次国家点名要降低开发强度、人口密度的范围之列,而且是重中之重。

对于成都这座超大城市来讲:降低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疏解主城资源、建设新城早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成都七普数据显示
: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达2093.8万人,这意味着成都每平方公里就承载了约1459人,这个承载量已远远同级城市,显然未来成都必须疏解人口、降低城区开发强度。

成都市区开发强度和密度

目前成都五城区常住人口已达571.2万人,而五城区面积不过约424平方公里,这意味着成都五城区每平方公里就承载了约13473人,甚至局部地区达到了4万人。此外,成都五城区的开发强度也不得不降,当前成都五城区的开发强度已接近80%,按照国际城市开发强度30%的警戒线,成都已然大幅超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按国际标准:当城市开发强度超越30%后,这座城市将不再宜居,由此可见在人口居住最密集的五城区已经丧失宜居属性。

不过喜人的是,这个数据相较于2016年已经有所降低。但成都五城区的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还是太大了,未来成都必将持续疏解人口和资源迁往新城、新区。

从七普数据来看,二圈层是成都资源外迁和疏解人口的主要阵地,不过资源一圈一圈的外拓,势必会形成摊大饼的形态,如何疏解人口、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力,这个答案在成都其实已经有蓝图可寻。

谁是承载成都

目前成都疏解人口、转移资源的路线已经十分清晰了。

2013年,四川作为设立天府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几年过去了,天府新区的发展也逐渐走上了正轨,总部经济、互联网、软件研发等重大产业都颇具集群规划,据规划到2035年四川天府新区将容纳近700万人(含龙泉驿等大天府新区范围)

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东进战略;在东进的推进下,成都东部新区横空出世,一个比肩天府新区的未来之城正成为成都转移资源、疏解人口、承担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另一核心引擎。

据规划到2035年,成都东部新区常住人口将达16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将达3200亿元。显然,降低中心城区的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受利好的是天府新区和东部新区。

另外德眉资也是承接成都资源的重要载体,且发改委也多次强调了要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来分工大城市的产业,成都都市圈作为连续两年被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点名支持的都市圈,势必将突出协调发展能了。

目前成德、成眉已经联合注册成立相关轨道交通公司,此前成资市域轨道S3线已经开工,未来天府新区、东部新区、德眉资将形成一个完整的资源承接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城区怎么走?

需要注意的是,资源外迁、降低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等政策并不意味着成都会放弃老城区。当城市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时,为了避免大城市病等问题,几乎所有的城市都会打造新城、新区,只是有的城市对新城和老城之间的平衡不够,或者有的城市直接忽略了老城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据我观察,在头部城市中即在控制老城区也在大力发展的老城区的只有2座。

一座是广州,另一座则是成都。

这里重点说一下成都,近年来成都出台了多个有关中心城区发展的相关规划,其中《中优规划》更是明确了成都中心城区(天府锦城、交子金融城)两大城市主中心的格局,此外还规划了7个城市副中心。

老城区在整体发展中还将持续构建“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综合交通、通信枢纽”。许多迹象都在表明,成都只是在优化中心,并没有像其他头部城市那样放弃老城区。

值得一提的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北门也在近年来迎来了利好,尤其是今年成渝中线高铁的启动,火车北站将迎来百亿改造升级,在新城迅猛发展的时代,成都中心城区也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