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李德生在安徽收到了一条信息,是来自中央的。中央让他立刻从安徽飞往北京,主席要见他。

毛主席对李德生第一次见面,其实是在建国后的1968年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他在点名的时候得知了“李德生”这个名字,进而知道了李德生这个人的军功和政绩。

李德生在革命时期隶属于红四军,是“疯子将军”王近山的三大得力干将之一。据传,只要是李德生带兵打仗,王近山就会呼呼大睡,因为他知道李德生一定会打胜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功如此卓绝,李德生在1955年便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与此同时,他的政绩也非常出色。李德生在安徽任职期间,稳定了当地局势,大力发展了当地经济。

李德生知道,这次被主席叫回去,绝对不是简单的调职。事实上,也确实如他所想。在他接受了主席的接见之后,主席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

那就是——让他担任北京军区的司令员。

这个结论让李德生很是惊讶,因为他除了在安徽担任中央省委第一书记之外,还兼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省革委会主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以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委委员。

在这种身兼数职的情况下,李德生还要同时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可见中央对他的信任。而在他任职期间,北京军区的副司令有高达17名。

这17名副司令员,每一个都是卧龙凤雏,他们都有着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以及卓绝的军功政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衔比李德生更高的副司令:滕海清、吴先恩、徐深吉

李德生虽然是军区司令员,但是是少将军衔。虽然这个军衔并不低,可是在北京军区的副司令中,有三位军衔比李德生的还要高。

1、“维稳”中将滕海清:滕海清中将出生于1909年,在北京军区任职副司令14年,可以说是任职时期最长的副司令之一。

在红军队伍中,滕海清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他在鄂豫皖苏地区的反围剿斗争中,和国军搏斗中,遭受了严重的创伤。

当时他的左眼几乎失明,嘴唇被弹片崩烂,两颗门牙被打掉,右臂被子弹射穿,腿也受了重伤无法行走。

在这种情况下,滕海清还是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回到了红军部队,并且获得了重用。

在之后,他更是成为了清扫“蒙独”的中坚力量,为稳定内蒙古局势、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不少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管家”中将吴先恩:吴先恩中将出生于1907年,在他21岁那年,他的亲人几乎全部都在战场中遇难,悲愤欲绝的他,给自己树立了一个革命信条:“死不了就要干革命!”

如果说滕海清中将是九死一生,那么吴先恩的经历则是“死而复生”。他曾在西路军时遭遇了敌军的重创,当时几乎整个西路军都被团灭。

那时候,中央收到了这个消息,以为吴先恩也死在了那里。却没想到,吴先恩居然从死尸堆里爬了出来,历经了108天回到了延安。

与此同时,吴先恩也是我军的后勤“管家”,他积极筹措物资,善于管理军费,尽量为军中的生存环境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

3、“校长”中将徐深吉:徐深吉中将出生于1910年,他在解放战争以前,就是陈赓麾下的一员猛将。

在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战争中,徐深吉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他所领导的771团,更是当时八路军129师的主力团。

然而他在1942年的时候,因战争负伤,积劳成疾,渐渐地退居二线。后来他在解放战争中也有出力,不过还是以培育新的军事人才为主。

任期时间十年以上的副司令:肖文玖、尤太忠、马卫华

也有一些副司令员,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兢兢业业了十年以上。为保卫京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坦克”少将肖文玖:肖文玖少将生于1915年,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叫做“肖坦克”。他在北京军区任职10年7个月,不仅是副司令员,还兼任参谋长、顾问。

“肖坦克”这个名字是朱德元帅起的,他认为肖文玖身经百战,攻守兼备。抗美援朝时期,肖文玖凭借自己一马当先的敢打敢杀的风格,让美军闻风丧胆。

他当时是20兵团的参谋长,在一次战争中重创美军。使得美军上将奥马尔·布拉德利都叫苦连连:“用这种方法和中国军队作战,至少要20年才能打到鸭绿江边。”

2、“前线”少将尤太忠:尤太忠少将出生于1918年,和李德生一样都是王近山当年的三大爱将之一。他在北京军区副司令的职位上担当了10年。

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在副司令员的位子上,1980年,他调任至成都,成为成都军区司令员,也是中国第一个担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开国少将。

1982年的时候,他又调任至广州,担任广州的军区司令员。可以说,他一直都走在了国防最前线。1988年的时候,他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不过那时,李德生和他都已经不在北京军区任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军建”少将马卫华:马卫华少将出生于1919年。马卫华一共在北京军区的副司令职位上任职了长达十五年之久。在他卸任后两个月,马卫华因病去世。

马卫华加入共产党的时期较晚,他的主要功绩在于建国后,中国军队的建设中。特别是军队训练、部队管理和机关、院校的建设中。为中国军队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他多次参与和组织了许多大型的军事演习和阅兵,体现了其在军队组织上的才干和指挥上的魄力。

在李德生之前就在的副司令:张云龙、郑三生、宋玉琳、杜文达

在李德生担任司令员之前,已经有一些副司令员在北京军区就任。他们为李德生管理北京军区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勇者”少将张云龙:张云龙少将生于1910年,在1969年的时候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在李德生卸任后,他依然在职。

在革命时期,张云龙因为身手好,经常担任领导人的保卫工作,如周总理,就经常由他来保护。

在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近一万人的队伍仅2000人分散逃出。其中,张云龙就带着300人,浴血奋战3天3夜,突出重围。

最终新四军能够保留火种、迅速重建,离不开张云龙当时有勇有谋的指挥。之后,他成为了重建后的新四军第1师3旅7团团长,带着不到400人的团,剿灭了有着先进装备的日伪军将近500人。

2、“守信”少将郑三生:郑三生少将生于1916年,和张云龙是同期进入北京军区任职副司令员的。

郑三生的信条就是“以身作则”。革命时期,由于粮食短缺,许多士兵都没办法吃上粮食。

而郑三生为了和士兵们同甘共苦,自己也是一口粮食不吃,一口水不喝。

之后,他所率领的115师,在平型关战役中饿着肚子打赢了战争。郑三生事后想填饱肚子的时候,却发现他已经找不到水壶和饭碗了。

到了建国之后,郑三生任职于天津警备区司令。当时,军队训练里有个跳鞍马的项目,但郑三生虽然参军多年,从未训练过。

可是为了贯彻“以身作则”四个字,他也开始苦练跳鞍马,并且在之后成功作为第一个训练上场的人,凭借他高尚的品德让士兵们信服。

3、“败虎”少将宋玉琳:宋玉琳少将出生于1915年,他在革命时期骁勇善战,积累了许多大战的经验;在建国之后也积极学习、储备军事理论知识。

经验和知识,为他抗美援朝的功勋打下了基础。在抗美援朝的最后一场战役——金城战役中,他痛击了南朝鲜的第一名牌军队——“白虎团”。

“白虎团”被宋玉琳所率领的西集团军打得落花流水,他们的军旗“虎头旗”也落到了我军手里。这次战役的胜利,在抗美援朝的胜利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4、“守冀”少将杜文达:杜文达少将生于1914年,虽然他是江西人,他的军旅生涯大部分时期都在河北,可以说他为河北的革命战争,和建国后的军队建设,都做出了不少贡献。

1952年7月,杜文达在南京军事学院结束了他的军事理论武装。之后他便带领六十六军,驻扎在山海关、秦皇岛、北戴河一线海岸,进行边防工作。

之后,杜文达开始了部队演习方面的工作,他带领部队,在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演习流程,次数高达16次之多。使得国外对人民解放军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和李德生同期上任的副司令:汪易、王振祥、康林

除了李德生之外,同一时期还有其他副司令员也走马上任,和“前辈”们共同筑造北京军区的纪律堡垒。

1、“后勤”少将汪易:汪易少将生于1916年,他原名其实叫王善德。由于在长征的时候,他的两位同乡战友易天润和汪伦山牺牲了,为了纪念他们,他便改名叫“汪易”。

汪易在战争时期,便展露出了其在后勤方面的手腕。1940年,汪易管理关中炼铁厂,由于工作出色,被授予劳动英雄的称号。

战争中,他一边和敌人战斗,一边开启了工业机械化的生产道路。所以在建国后,他进入了总后勤部,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被称作“头脑里没有节假日的后勤部长”。

2、“装甲”少将王振祥:王振祥少将生于1912年,一开始他先加入的国民党军,但仅一年时间,他就意识到了国民党并不会带领人民走向胜利,于是毅然决然投入我军麾下。

1938年,王振祥被任命为骑兵团团长。在这期间,他意识到了装备对军队战力提升的重要性。

建国之后,他先后担任了装甲方面的职位。之后,他担任北京军区的副司令员的同时,还兼任装甲兵司令员。

3、“警卫”少将康林:康林少将生于1916年。和其他开国少将不同,他在1955年授勋时,其实是大校军衔,在1961年时补授为少将军衔。

康林和张云龙一样,因为身手好曾经是陈毅将军的警卫员。在保护陈毅期间,他展现出了坚韧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

正是因为他对待任何工作都毫不怠慢的个性,他开始渐渐在军中有了高级职务,一步步建立军功,获得了之后的成就。

李德生上任后任职的副司令:谢振华、万海峰、刘海清、肖选进

在李德生任职之后,又新增了四位副司令,来辅佐北京军区的日常军务。他们和其他13位副司令一样,都为北京军区鞠躬尽瘁。

  1. “整编”少将谢振华:谢振华少将生于1916年。他在李德生上任后才接任副司令一员,而且还是“兼任”。那时候,他其实是山西省军区司令员。

谢振华一心一意为国为民,很少为自己。当时,军队有了第二次授衔的机会,而他本有可能会被授予“上将”的军衔。

但是他为了去昆明解决军区编整的问题,将机会让给了后辈。这才让他错失了授衔的机遇。可是谢振华为昆明军区和成都军区的合并工作,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2、“黑马”大校万海峰:万海峰大校生于1920年。他和尤太忠一样,都于1988年二次授衔,获得了上将的军衔。

在70年代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万海峰的潜力。他是整个北京军区当中,唯二凭“大校”头衔的担任军区副司令一职的人之一。

万海峰学习能力很快,他曾经在担任步兵时期,就临危受命,负责了指挥部队的任务。而他也很快上手,获得了战场上的胜利。

3、“让位”大校刘海清:刘海清大校生于1921年。和万海峰一样都是大校。

其实刘海清也是当年抗美援朝时期的“万岁军”的一员。

作为一名战将,刘海清在战场上十分勇敢,生死不惧。可以说,抗美援朝是刘海清的军旅生涯中最为辉煌的岁月。

在1988年,他本来有机会被授予“中将”头衔,但那时候他已经67岁,认为应该给小辈们机会,便退位让贤,主动拒绝了中将的授衔。

4、“救灾”少将肖选进:肖选进少将出生于1920年。他和康林一样,都是在之后补授的军衔。不过他的补授时间是1964年。

肖选进十分有勇有谋,他曾经只身一人潜入敌军军营,却不幸和敌人打了个正面。但凭借其机智的头脑,反将了对方一军,将整个局势大改,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同时,他也心怀天下。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赶往救灾现场,积极调动士兵,为灾后紧急避险建立了良好的秩序。

结语:

这17位副司令员各有千秋,在各个领域辅佐李德生建立北京军区的秩序、守护京畿重地的和平。

李德生于1971年1月上任,于1973年12月离任。这短短三年的时间,正是“前辈”奠基、“同辈”共筑、“后辈”推进,才使得北京军区能够一直有条不紊。

可以说,主席选择李德生做北京军区司令员,是正确的选择。而那17位副司令员的任职,更加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