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二十一世纪伟大工程。2002年开工,东、中、西线干线总长4350公里,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总投资额5000亿元人民币。该工程共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其起点长江,终点到团城湖。“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由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是,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局面,分布极其不均匀。具体分布情况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而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我国每年河流径流量约为28000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南方,包括: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等等。

北方水资源匮乏,尤其是我国的华北平原地区。由于该地区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人口数量1.1亿,2018年GDP生产总值合计84580亿元,总面积21.8万平方公里,用水需求非常大。但该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300立方米左右,为全国平均值的1/7。多年来,华北平原,缺水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在世界上都是有名。近30年来由于该地区人口暴增,工业迅速发展,农牧业等需要大量用水,人们对地下水无限制开采,累计超采地下水1500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到6.7万平方公里,形成现在巨大的“漏斗”,成为世界上最大地下水“漏斗区”。其中 ,北京地下水超采高达65亿立方米,天津地下水超采2.5亿立方米,河北地下水超采59.6亿立方米。用“水荒”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着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急需解决。

“南水北调”工程以解决“南涝北旱”为目的,缓解和改善中国水资源空间上分布极不均衡的现状,为国家战略性工程。那么,为什么南水北调不采用底下管道,而是蒸发量巨大的露天河道呢?

第一、成本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预计总投资5000亿元,总长度4350公里。之所以采用露天河道而不采用底下管道,主要是成本问题。假如铺设管道,步骤是:先挖沟,放管道,再填埋。工程量是露天河道的三倍还要多,而露天河道只需开挖河道就可以。当然河道周围环境需要绿化,需要设置隔离带,保护水源的水质安全。而铺设管道一般使用铁制品,就需要考虑铁管的腐蚀性问题,日积月累,腐蚀性比如严重,这是面临的很现实的问题。还有使用露天河道有很大一部分是借助原来的河道,不需要我们怎么投入,只需清淤而已。比如“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就是借助原来的京杭大运河河道,省下了很大一部分投入。结果投资还需要5000亿,如果使用管道,估计费用会增加一倍多,要超过1万亿人民币。因此,成本问题决定了“南水北调”工程采用露天河道,而没有选择管道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地质灾害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横跨大半个中国,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地区,地质灾害偏少;中线和西线工程选择路线地质灾害较多,尤其是西线工程选择路线位于青藏高原边缘,跨越横断山脉,地质复杂,而青藏高原正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受印度洋板块抬生亚欧板块,地震频繁。而西线工程时刻面临这样的“威胁”,如果发生地震,管道被破坏,维修困难。因此选择露天河道优于管道铺设。

第三、测量水位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选用露天河道比较直观,容易观测水量和水质安全问题,以及汛期水量变化趋势。而选用管道铺设,对于管道内的水量、水质问题只能使用仪器,无形增加了成本。费用高不说,观测能力差,只能了解大概情况。

第四、环境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采用露天河道,虽然蒸发一部分,但是可以改变周围环境,形成小气候,改变大气中水分含量,可以增加降水的几率,长期如此,周围绿色植物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茂盛,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工程沿线受水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上升,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截至2019年10月,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平均为22.81米,比上年回升0.63米,北京密云水库蓄水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突破26亿立方米,首都供水保障程度得到提升;河北深层地下水水位由每年下降0.45米转为上升0.52米;河南受水区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0.95米。如果采用管道铺设,这些效果是没有的,生态效益变好是露天河道最大的收获。

总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采用露天河道益处多多,不仅上面叙述几点,还有许多优点,我们就不在一一介绍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原创作品,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