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对于雍正的成功继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他一次次在紧要时刻的出谋划策,帮助雍正屡次渡过难关,并且在整个“九子夺嫡”的过程中,处处占据先机,特别是在十三阿哥胤祥被康熙圈禁之后,邬思道的价值变得愈发重要,而他也绝对称得上是兢兢业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雍正“夺嫡团队”的核心成员,却在雍正登上皇位后,直接选择了离开雍正,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邬思道一定要功成身退,在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解读和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扶保雍正,邬思道颇有一种“只为知己者死”的意味。

邬思道是雍正主动请到府中,给自己担当幕僚的。而为了更好地掩人耳目,邬思道一直是以雍正儿子们老师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而“演”得更像些,雍正还自编自导了一段行大礼拜师的戏码,并且邬思道与雍正的交谈,特别是在进行一些紧要事情的谋划时,现场都只要他们两个人。

可以说,雍正很好地隐藏了邬思道的真实身份与真正作用,但是如果说从另一个方面看的话,邬思道那就是完全隐居幕后,除了极少数人,他并不为人所知。

如此一来就使得邬思道面对一个看似非常不利的情况,那就是邬思道的未来堪忧,因为不为人所知,他的前途没有定数,并且因为身份太过于隐蔽,他的生死几乎可以说是完全掌握在雍正手中,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然而,邬思道却选择了义无反顾地跟随雍正。

首先,所谓“士为知己者死”,邬思道这也算是在报答雍正的“知遇之恩”。

“朝廷待其不为薄矣,二君设心何其谬矣。 独不感天听若雷,神目如电。呜呼 !吾辈进退不苟,死生惟命 ,务请尚方之剑斩彼元凶、头悬国门、以儆天下墨吏!”

这是邬思道所写的《士子揭世文》,雍正在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交谈中,便直接背出了邬思道这篇十年之前的著作,试问,这样的重视程度换了谁不为之感动呢。可以说,雍正就是在邬思道经历过种种挫折之后,依然还把邬思道当作“能人”来看待,特别是当天白天的时候,雍正刚刚从江南完成筹款赈灾的差事回到府中,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领着一家老小,对邬思道行了拜师之礼,聘妻为儿子们的老师,这是对邬思道极大的尊重和抬爱。

雍正的重视,是邬思道许久没有体验到的,而这不仅使得他们二人迅速建立了同理心,也进一步坚定了邬思道跟随雍正,为其出谋划策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邬思道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

纵观此前的邬思道,几乎可以用碌碌无为来形容,除了写下了一篇在雍正看来可以“名垂千古”、但是在其他人眼中却是大逆不道的《士子揭世文》,以及他那大闹考场的“光荣事迹”,邬思道几乎不为人所知,甚至在经历过多年的牢狱生活之后,他也已经开始为世人所遗忘。

可邬思道作为一介读书人,他也有理想,也有着自己的抱负,当然,以他现在的情况,不可能再梦想着得到高官厚禄、光耀门庭,他更希望看到的是自我能力的展露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帮助雍正顺利登上皇位,无疑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的毕生所学可以得到真正的展示,他的阴谋、阳谋之策可以得到真正的实施,可以说,通过帮助雍正,邬思道也在证明着自己。

况且,从当时雍正的名望和口碑来说,由他继承皇位无疑是对整个国家、对黎民百姓最为有利的,纵使是抛开自己不谈,只从天下人的角度来看,他也应该帮助雍正。

再次,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邬思道现在的状况。

他是有过牢狱经历的人,并且狱中的生活还使他落下了残疾,如果不是雍正的话,他的基本生活都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可如今的他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生活条件,不需要再为自己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而发愁,对于现在的邬思道来说,也是非常满足的。

于是乎,邬思道就这样来到了雍正府上,并且开始担任雍正的幕僚,为雍正能够最终取得“九子夺嫡”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伴随着雍正顺利登上皇位,邬思道也即将要离开雍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雍正继位,邬思道选择“半隐”。

其实邬思道也非常清楚,自从他进入雍正的府邸开始,实际上就已经将自己置身于危局之中。

不管是邬思道布置的阳谋,还是他设计的阴谋,这些都是无法摆上台面的,毕竟无论这些计谋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还是有着怎样的损失,都是由雍正来承担的,雍正才是真正的受益者或者是受损者,并且,这些计谋无论好坏,也都令雍正感到了担忧。

如果雍正能够顺利登上皇位,那么这些事情,特别是其中的一些见不得人的阴谋诡计,无疑将成为了雍正的“黑历史”,而这些事情一旦为世人所知,那么雍正将陷入到巨大的负面舆论之中,甚至对其皇位继承的合法性都将产生挑战。

而如果雍正是夺嫡失败,没有最终登上皇位,而是由康熙的其他皇子继位的话,那么这些事情也将成为雍正挥之不去的“把柄”与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让雍正感到惶恐与不安。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上述问题,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除掉邬思道,毕竟“死人是不会开口说话的”。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邬思道就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而伴随着雍正成功夺位,邬思道也真正迎来了自己的生死时刻,于是邬思道也开始了“自救”行动。

一方面,邬思道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从“幕后”转到“台面”上来。

这一点,从邬思道主动问雍正索要“关防大印”的那一刻便开始了,邬思道之所要这方玉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机会来抛头露面,特别是他安排五路大军拱卫王府,其实这不仅仅是要保卫雍正及其家人的安全,也是在保护自己。因为这时的他将自己置身于众人的目光之中,特别是将自己置身于十三阿哥胤祥的眼界范围之内,如果雍正真的想要除掉他的话,必然是会有所顾忌。

另一方面,就是邬思道提出了一个“半隐”的方案。

毕竟“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果雍正真的下了决心要除掉邬思道,就是邬思道有千万种谋划也没有用,所以让雍正安心和放心,才是邬思道最为关键的“保命之道”。

于是,邬思道提出了希望能够“半隐”,即将自己置身于雍正的视线范围以内,能够让雍正随时关注到自己,简单来说,就是邬思道希望用失去“自由”的方式,来求得保全性命,安享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半隐”的去处,李卫府上无疑是唯一的选择。

毕竟,这个“半隐”的去处,必须要是雍正信得过的人,同时也需要知道邬思道的真实身份,这样才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当时,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只有三个地方,即胤祥府上、年羹尧府上、以及李卫府上。

胤祥和邬思道私交甚密,再加上胤祥侠肝义胆的性格,很有可能因为出于同情而私放了邬思道;至于年羹尧,雍正则是担心他们“一文一武”的结合,会产生极大的威胁。相比之下,李卫不仅对邬思道敬重有加,能够保证其晚年的生活,而他更是对雍正忠心耿耿,没有任何欺瞒,同时也由于他不识字,邬思道作为幕僚在其府上,身份可以继续掩藏。

于是乎,邬思道和雍正在这个问题上最终达成了一致,而邬思道也就此到李卫府上开启了他的“半隐”生涯。

综上所述,邬思道作为扶保雍正顺利登上皇位的重要功臣,却在雍正继位后主动选择急流勇退,“半隐”于世,根本还是为了“自保”,因为他知道得太多了,已然对雍正的皇权稳定构成了威胁,如果这个时候还要在雍正面前想着邀功请赏,那无疑是在“找死”,聪明的邬思道绝不会犯这样愚蠢的错误。

所以,邬思道选择了“半隐”,并且通过自己的表现,让雍正充分对他放心后,最终得以实现“全隐”,获得了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