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读:“修复”并非一种跨越时空的影片还原,而是在人文精神的挖掘中呈现时代的互动。

文 | 黎河

老片重新上映并不新鲜。

但今天(10月6日),一部63年前的经典影片,从黑白转彩色4K修复版,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全国各大电影院。当灯光暗下,银幕亮起,那张正义赴死的脸投射到观众脸上的光将变得有颜色,那句“永别了,我想念你们”也将通过5.1环绕声把观众带进更加逼真的声场。

《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英雄故事的电影,后来也几乎成为国产谍战影视作品的“样板”。如今经典重现,除了“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的标签,在技术胜利之外,我们更应该去探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去看这部电影?这样的修复于行业和社会而言又意味着哪些新的机会?

看4K彩色修复的《永不消逝的电波》,

“英雄与我们同在”

早在正式上映前,4K彩色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便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进行过点映。已经有一批观众率先回到那个彩色清晰的革命年代,去聆听那“永不消逝的电波”。

“颜色带来了新的讯息,所以修复自有了其修复的理由,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闻到了气息,体察到了气氛,感受到了情绪,是电影中的岁月,而不只是岁月中的电影”……观众用行动和评论表示了支持,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北影节首日就受到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不消逝的电波》依然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关键在于:

一方面它有强情节,在最直观的层面上达成“视觉快感”的影像驱动力。即使是黑白影片版本,它一波三折的故事就已经让人冷汗直冒了。如今观众再次看到李侠在强敌环伺的险恶环境中小心应对、左右逢源,用无线电波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代入感被进一步拉满。有网友感叹道,“彩色版是真的动人,成功塑造了一个革命英雄,令人肃然起敬,是爱情与革命情谊的同构”。

另一方面,它能够被多元解读,不同的观众对于一段历史的、革命的叙事形成了不同的诠释语境,有人看到历史车辙,有人看到精神风貌;有人看到忠诚与信仰,有人看到决绝与悲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现实主义”力量来自于,它对当下的文化表达,可以翻涌出历久弥新的滋味。

老电影记录着老一辈电影人的芳华。在北影节开幕式线上播放的精彩片段中,英雄“李侠”首次以彩色形象出现在大银幕上。放映后,演员林永健也感慨地说,“新科技和老电影的碰撞,让您也能参加我们今天的团聚。只要我们爱电影,您就不曾离开,银幕上的英雄永远与我们同在!”演员田华也表示,“看到屏幕上年轻的孙道临,我非常怀念他。我的很多战友都离开了我,我在心底每天都给他们对着讲话,你们好好看着我是怎么继续为电影服务,为人民服务的。”

这两年,有不少团队都在努力修复老电影,随着央视频的加入,这部经典的公共传播价值被进一步激发,老电影人的理想和革命英雄的平凡与伟大都再度抒发。

把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融入日常,

让不屈精神传承不灭

当敌方包抄而来时,李侠正在争分夺秒将情报送出去,后来,在敌人的枪口下,他镇定自若地吞下电报稿,并向战友们深情地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伴随着他发报身影的,是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的胜利画面。

如果回到半个世纪前的电影院,这经典的一幕曾打动无数观众。伴随那个年代万千国人潸然泪下的同时,一部红色经典就此诞生。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改编自李白烈士的真实传奇。这个经典的谍战故事激励了一代代人,将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融于平常的家庭生活中,记录了为新中国的建立洒下热血的地下工作者的英雄事迹,颂扬着他们光辉的革命精神。曾经,许多年轻人在看了《永不消逝的电波》后,对报务员的职业充满向往,投身于当时如火如荼的电报行业——这也足见这部电影的时代影响力。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样的电影情节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放在当下重温回看,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很多观众都带上自己的父母一起感受这波“回忆杀”,“让《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典永流传,这部影片故事通俗,情感质朴,教化千年,在春风化雨中融入我们的血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演员们的敬业创作也赋予了这部影片的经典属性。孙道临曾在拍摄散记中写道:“扮演李侠以湘绣庄先生的面貌出现时的那一段,我仅仅想到要‘像个生意人’,装啥像啥,强调了世故圆滑,因而举止显得轻飘。后来到北京,在拍摄内景前访问了一些参与当年地下斗争的老同志,他们说创造李侠这个角色首先要考虑他的底色。”

什么是底色?又要怎样去找到那种底色?孙道临反复揣摩,来回练习,把一个共产党员身上应该有的眼神与动作真实的还原。在拍摄李侠被捕受刑的一场戏前,他还亲自体验了老虎凳的滋味,据李白的夫人裘慧英回忆,为了更好地揣摩角色,孙道临和袁霞直接住进了她家,袁霞更是她走到哪儿跟到哪儿,每天都在观察和模仿她的一举一动。

英雄沉着刚毅、宁死不屈的品格被演绎得活灵活现,那些情景和细节在今天看来依旧震撼人心。

更重要的是,修复后的影片具有了时代的审美价值,能够真正让当下的年轻人产生共鸣,也真正回答了“如何致敬和传承经典”的命题。永不消逝的电波精神是弥足珍贵的财富,作为一部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呈现历史事件的同时,更注重对于精神品格的弘扬。

走近他们,带领观众一路回溯,重温抗战最艰苦时期秘密发报的闪亮瞬间。他牺牲前的宣言,“事到如今对个人的安危,不必太重视,现在全国要解放,革命即将成功,我们无论生死,总是觉得非常愉快和欣慰的”重新鼓舞了我们。

正因如此,人文精神让这部影片串联起了历史和现在。也让修复版的上映不再是一种重现,而是一种超越,《永不消逝的电波》线索明朗,在强情节的叙事之下也令片中人物都以全新的方式跃然银幕——让观众能够心生其精神“永不消逝”之感。

先进技术+工匠精神,

央视频推动主旋律内容多维传播

116分钟,16.5万帧。

一处服装颜色的改变需要使用上千次调色跟踪技术,每一帧画面都需经由修复师再放大4倍帧帧查看损坏。

时光在胶片上留下印记,一些经典影片面临“永远消失”的危险。霉斑、掉色、图像抖动、划痕、闪烁、噪声、变色、模糊等各种问题时刻威胁着“老电影”。基于此情况,一群热爱电影的电影修复师积极采取抢救措施,保留住那些珍贵的光影记忆。

央视频和中国电影资料馆把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机交互式AI上色与传统修复手法相结合,对影片原有黑白影像进行逐帧修复与着色,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让影片最大程度还原艺术风貌。

据了解,修复团队在前期还会训练AI,通过该电影同一拍摄年代、同一故事年代、同一题材类型、同一导演的影视作品作为训练素材,让其在深度学习中回到63年前。与此同时,人工与AI共同努力,对片中人物服装、环境颜色进行了考证,片中出现的《红楼梦》封面、旗袍、广告牌等道具的颜色都做到了有据可考,甚至与和平饭店沟通以确保细节的真实。

一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仰赖工匠精神。央视频修复《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经验,在为经典电影保护与传承带来新的活力、为媒体主旋律内容输出提供新支点的同时,也可使电影本身赋能浓厚的历史文化和时代审美特质,不仅利于推动经典故事的再传播和广辐射,更利于经典文化产品的走出去和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传播。

对于行业而言,这部经典影片的修复与放映,显示了央视频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其从时代性和现实性出发的创新实践成为主旋律内容表达的新坐标和另一破题点。

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经典电影也等待被挖掘,用创新的方式呈现文艺作品中那些未被看见的画面,给观众更强的代入感和亲切感,不断铺陈出国家民族砥砺奋进的壮丽图景。

阔别63年,当李侠以清晰生动的彩色样貌出现在银幕上,再次说出那句经典的台词“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时,跨越时空的,不只是电影,还有历史。

有观众点赞央视频的格局和眼光,“不让饱含着一代艺术家心血的佳作,染上时光的尘埃。”我们也相信,当越来越多的观众在10月6号之后走进电影院,佳作也终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再放异彩。正如演员谢芳铿锵有力号召:“好吧!让我们去看电影吧!在电影中他们永远没有离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