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外滩国庆灯光秀。孟雨涵 摄

上海作家笔下的国庆记忆,是怎样的?

这组国庆主题文章,记录了上海作家们各自的国庆经历。那些不同年代的家国故事,都倾诉着对我们国家的爱与祝福,如此赤诚,如此热烈!

第一个国庆

程乃珊(刊于2009年9月28日解放日报朝花副刊)

作为新中国的同代人,回顾自己从活泼天真的红领巾到今天成为一个作家,每一步都与共和国的成长之路息息相关。那是因为,儿女的基因就是源自母体的血髓,风风雨雨几十年,那是我们与祖国结成的一段血缘生命共同体!在我的成长期,国庆假期只有两天。那时的国庆意义对我们远不仅是两天假期,而是一股向上奋发的励志动力,犹如好孩子干干净净洗好手,等着吃甜点心一样!

首先各教室要爱国卫生大扫除。用彩色绉纸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壁报黑板报还要出国庆专刊,然后参加评选,各班都要排练文艺节目参加校际会演,并选出最好的参加区中小学生文艺汇演……那时学生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忙得很开心很自豪,家长也会因此在左邻右舍中觉得很有颜面:“国庆快到了,小家伙又要排节目又要出黑板报,日日忙到天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小学生的黑板报。 张海峰 摄

1957年我全家从香港迁回上海,我一口广东话,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讲,虽然讲上海话与同学沟通没问题,但总觉得很难融入这个新集体。还有,人人胸前都飘着红领巾,唯我没有,每次出操晨训,众目睽睽之下,很不自在、好落寞。中队长鼓励我(当时孩子单纯又老成)好好努力,争取在国庆节加入少先队。

“国庆节?哪天是国庆节?”我疑惑地问了句,引起哄堂大笑,就此全校出了名,这个“小香港”连国庆节都不知道!

为迎国庆,班级排了个情景朗诵剧——苏联儿童剧《铁木耳和他的伙伴》片段,普通话讲得结结巴巴的我被老师硬拉上去做集体朗诵,明摆是滥竽充数,但多次排练令我的普通话进步很快,而且加深了与同学间的融合,老师用心何其良苦!

我的认真得到大家好评,我这个“小香港”终于戴上红领巾迎来了生平第一个国庆!从此,我成为班里文艺积极分子,从初中开始就一直为班里文艺演出排节目:从诗歌、话剧到联唱的串词。这应该是我最早的文学创作吧!初二那年我编的一出《小黑煤用处大》得到校级汇报的奖状,还参加了区里的文艺汇演。顺便提一下,我的母校今上海戏剧学院附中(原名培进中学),为社会输送了不少文艺人才。

国庆一大清早马路上喇叭已响起《歌唱祖国》,小朋友们端着小板凳在弄堂内相约去马路边“抢位子”看大游行。我家弄堂口是大游行必经之路,两侧人行道像运动场的看台样,小板凳由低至高秩序井然,从不听见有为争位而吵架。一些平时不大有机会打照面的邻里街坊趁此互相聊天谈笑,小孩子们在暂时作为步行街的马路中央嬉笑追逐,伴着大喇叭里播放的《歌唱祖国》的歌声,真是一片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1年10月1日,家住上海的方慧珠老大妈一大早便将五星红旗挂出窗外。 新华社 图

那一天谁都有理由穿得漂漂亮亮的,妈妈和邻居妈妈们名正言顺地穿上漂亮旗袍,涂上口红,爸爸穿着彩格法兰绒衬衫而不套上蓝布人民装,堂而皇之出来看大游行。卖气球的小贩特别开心,这一天,没有人会驱赶他,而且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在阵阵激昂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声中,迎来了浩浩荡荡的游行队列。现在想起,那队列颇有嘉年华花车巡游的气氛,各种象征建设成就的宣传车都是真人表演,十分有感染力。大游行的高潮是文艺界的队列经过,从中经常会看到我们喜爱和熟悉的演员,不过那时的市民很有克制力,最多只是兴奋地向他们招手致意。侨界的队列也是一个亮点,他们的衣着都相对时尚,犹如一支时装秀。能参加游行的都是单位里的先进分子,是一份荣耀。看游行的人群中时时与游行队列中相识的友朋打招呼,很引以为豪。尽管马路两侧只有里弄干部大妈在维持,却秩序良好,氛围热烈。

晚上观烟火是国庆活动的压轴戏。那时没有那么多高楼,我家在三楼,客厅东窗遥对人民广场,犹如现今彩色大屏幕,国庆晚上,挤满来看烟火的亲友。我年轻的姑姑们却穿上如倒扣的酒盅样的大花蓬蓬裙,到人民广场大联欢跳集体舞去了……

看灯,是国庆节目的重头戏,从9月30日全市各主要街道开始亮灯。那时还是没有霓虹灯也没有夜生活的上海,节日灯火很让市民兴奋,而且是情侣们难得的浪漫狂欢的一晚……十一的灯市,给我们一年一度的国庆,画上一个饱满圆润的句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国庆,浦东滨江亮灯。海沙尔 摄

这是1957年10月1日,我的第一个国庆。

临睡前,我将红领巾整齐地叠好压在枕头下,盼着自己好好用功读书,快快长大,将来可以参加大游行,可以去人民广场狂欢……我相信,那是一个新中国少年最纯真最朴素的爱国情怀!真正的爱国心,是不空谈不作秀,就是如童心一样坦白实在!

看《国庆十点钟》

王周生(刊于2015年10月4日解放日报朝花副刊)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母亲带我们离开启东老家,做了随军家属。我们住在厦门海军的军营里。我开始上小学。

厦门虎头山异常美丽,到处是奇花异草,一年四季色彩斑斓。那些热带植物,榕树、木棉树、凤凰树……枝繁叶茂,高大挺拔。推开窗户就能看见大海,海里有座迷人的小岛,郁郁葱葱。我第一次知道,这座岛叫鼓浪屿,岛上那块巨大的石头叫日光岩,它和郑成功的名字连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6年,几位游客在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上合影留念。新华社 图

那时候厦门是前线。海峡两岸乌云密布。海峡对面的飞机时时袭来,刺耳的警报声响彻天空。炸弹落下,炮声隆隆。我军阵地的炮弹也时时呼啸而出,天摇地动,对岸浓烟滚滚……

我们成天躲防空洞。只要警报一响,哪怕是深夜,也得赶紧爬起。警报不解除,不许出来。每天上学,要由老师来领。我们按不同路线,排着队去学校。只要警报一响,赶紧跳进路边的防空壕。在教室里上课,也常常被警报声打断,躲防空壕和防空洞,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刚开始,我们觉得非常有趣。我们像是在电影里那样,又紧张又兴奋。我们侧耳听警报声反复几次,判断敌情的等级;我们数天上的飞机有几架什么机型判断来自哪个岛屿。母亲整天担惊受怕。她是经历过战争的人,她在抗战和内战中领着全家逃难,东躲西藏,吃尽了苦头,好不容易盼来和平,却又来到前线!渐渐地,我们对警报麻木了,飞机也懒得数了。有时敌机已在天上轰鸣,我们依然在山上玩耍,母亲急得扯着嗓门拼命喊,揪着我们往防空洞钻。我们呢,即便躲进了防空洞,心还留在洞外。防空洞里黑乎乎的,阴冷潮湿,婴儿哭闹声、大人呵斥声不断。

我两个哥哥正上初中,那时的男孩个个想当兵做英雄。我们看的故事书连环画,大多与打仗、侦探、抓特务有关。那些海峡对岸派过来的特务,偷偷在山后交换情报。我的两个哥哥也想抓特务,他俩时常避开我和姐姐,跑到山上找特务。有一回,他们听见山洞里有异响,以为是特务接头,勇敢机警地钻了进去,结果看见一头烧焦耳朵的猪,在里面痛苦呻吟。

那时我还小,我不像哥哥们异想天开。我看着大海,不会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看蓝天,不会有“天高任鸟飞”的壮志。在虎头山上军营里,我最喜欢的,是部队食堂热气腾腾的肉包子,还有,每隔十天半月操场上放的电影。在乡下小镇上,我只看过无声电影,幕布上人头晃动,眼花缭乱,却不懂是什么意思。可这部队操场上的电影真是神奇,声音好响亮,几百号人都听得见。那时厦门大学礼堂里,常常有全国各地的剧团为解放军慰问演出,京戏、昆剧、黄梅戏……都是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经典名剧,可我不喜欢。我第一回看京戏里的大花脸,那头上长长的抖动的翎子,吓得扑进妈妈怀里。

我独独喜欢电影。

那年国庆前,大哥兴奋地告诉我们,国庆节放映新片《国庆十点钟》,放映员叔叔说,这是讲抓特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抓特务啊?我们兄妹四个高兴地跳起来!

十月一日一整天,我们四个孩子乖乖地待在家里,埋头做功课。吃晚饭的时候,我们一颗米粒也没掉下,也没咂吧出声响。放下筷子时,父亲宣布,鉴于两个哥哥最近一段时间成绩不好,今晚不许去看电影,在家复习功课!

晴天霹雳啊,空气凝固。我父亲一言九鼎。哥俩脸色顿变。我为他们难过极了,盼了那么多天,爸爸也太不讲理了!

于是,大哥二哥悄没声地进了房间,带上房门。我和姐姐跟着父母带着凳子去了操场。

那天晚上,操场上黑压压一片,人多极了。除了战备值班的,几乎所有官兵、家属、孩子、甚至山脚下的百姓,都挤了进来,闹嚷嚷的,好不热闹。当《国庆十点钟》的字幕在银幕上出现,全场顿时安静下来。

情节非常紧张。特务要在广场上爆炸,时间是国庆节十点钟。他们把定时炸弹装在一个小学生的双铃马蹄表里,这个学生总是带着马蹄表去广场踢足球。特务的阴谋一个接一个,侦查员和群众眼睛雪亮,最终把特务抓住。特务死不交代定时炸弹在哪里,时钟渐渐指向十点钟。特务不时拿眼瞟墙上的钟,我手心里全是汗,拿着马蹄表的孩子还笑嘻嘻地浑然不知。只剩最后十几分钟的时候,公安人员忽然拿出一只马蹄表,特务大惊失色,想夺门而逃,却被死死按住,顿时瘫倒在地。原来,公安人员早就把孩子手里的马蹄表换了!我捏紧的拳头松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庆十点钟》剧照

跟父母回家的路上,我的心还怦怦直跳。想着两个哥哥没能看这么精彩的电影,很为他们难过。我和姐姐决定把故事从头到尾讲给他们听。可是哪晓得,我们走进他们房间,他俩埋首书本头也不抬。我们叫了几声“哥”,他们不吭声。我和姐姐摇着哥哥的肩膀说,别难过了,以后电影一定还会放的嘛,先讲给你们听好不好?

二哥说,我不要听!大哥说,你们出去吧,我们要温习功课。

很扫兴,我们悻悻然只好走开。可是刚把门掩上,就听里面哧哧哧的笑声。

他们笑什么呀?我和姐姐把脑袋贴在房门上偷听。只听二哥说,这么小的炸弹,有多大威力呢?大哥说,你没听那个特务头子说,那是恐吓。

原来他们也去看电影了!胆子也太大了吧?我们决定去告诉妈妈。就在这时,门哗啦一声开了,一堆臭鞋袜掉到我和姐姐头上,大哥二哥在门里哈哈大笑:小特务,你们两个竟敢偷听我们说话!说着,一把将我们拉进房间。

从哥哥房间出来的时候,我和姐姐已经答应做哥哥的“特务”了。我们签订了口头协定:以后,凡是操场上放电影,他俩的动静不许报告爸妈,但是,爸妈的动静要即时向他俩报告。我们的好处是,以后他们上山抓特务,带上我们。

那夜,我和姐姐躺在床上睡不着,不是因为《国庆十点钟》,而是心里很纠结:到底是做爸妈的“特务”好呢,还是做哥哥的“特务”好?

拥有幸福

赵长天(刊于2000年10月2日解放日报朝花副刊)

专列,在中原大地上,向西奔驰。

这是一趟军用专列,载着上海航天局导弹试验队,去酒泉发射基地执行导弹试验任务。

车窗外,是秋熟的田野;车窗内,一群中年人,看着车厢上方的喇叭,静静地等着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国庆大典实况转播。

这一天,是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邓小平检阅了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部队;这一天,北大学生在游行队伍中打出“小平你好”;这一天,载入了人民共和国的编年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10月1日,地空导弹通过天安门。新华社 图

如果在上海,如果在家里,他们可以在电视机前,收看激动人心的阅兵和游行场面。但是现在他们看不到了,他们在列车上,他们只能用耳朵感受千里之外首都的节日气氛。当然遗憾,但也可以说并不遗憾,因为他们正是为了祖国更加强大,而放弃了正常的节日休假。

一个多月以后,在茫茫戈壁滩上,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导弹随着一声轰然巨响,冲起几丈高的沙石尘土,凌空飞去,导弹仿佛微微在晃,那是因为裹在灼热的空气中引起的错觉。它划着优美的弧线飞出几秒钟后,忽然灵活地拐了一个大弯,咬住了靶机。只见空中闪过一团耀眼的火光,继而变成一蓬白烟,导弹爆炸了。等爆炸声传到耳朵,才看见靶机从白烟里滑出,闪着亮光,摇摇摆摆向西南方向跌去;两秒钟后,又喷出黑烟,便径直往下栽,砸进戈壁滩。浓烈的烟雾就腾空冲起,渐渐形成壮观的蘑菇云。这时,靶机落地爆炸的声浪也传到了,隐隐约约还夹杂着硝烟的气息。

一分钟以前还捏着一把汗的试验队员们跳了起来。鼓掌啊!欢呼啊!天上飞着帽子,地上乐成一团。四五十岁的人,都返老还童,孩子一般,比孩子还孩子,一个个兴奋地挤来挤去,撞来撞去,拉到别人的手就使劲地握呀,摇呀,管你是男的还是女的;管你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亮晶晶的泪水毫不羞怯地淌在布满皱纹的脸上。人们大声地说呀,笑呀,相互听不清说什么,但意思全明白。有人觉得这些都不过瘾了,便拥抱着转起圈来……

他们补过了一次国庆狂欢,也补偿了所有的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0年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上的巨型花坛。新华社 图

十五年后,在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上,看到当年试验的地空导弹已经配备到部队,被战车托起,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又想起1984年,想起我和航天科学家们在火车上收听阅兵实况的情景;想起导弹试验成功的一刹那。

我想,为祖国富强而作出贡献的人们,他们拥有真正的幸福。

扬州十月赢小春

叶辛(刊于1995年11月30日解放日报朝花副刊)

我是10月1日的傍晚驱车进入扬州的。

国庆之夜,璀璨的彩光织出古城扬州华灯初上时分的一派引人入胜的景致。车沿着被人称作“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琼花路、三元路一直开到石塔路。在同车人对节日之夜灯光的一片赞叹声中,我陡然觉得,这座具有2400年历史的淮左名都的灯光,和别处城市的灯火,有一点不同之处。

不同在哪里呢?一时间我还没想清楚。

第二天还是节日,秋阳明丽,蓝天高远,洁白的云朵忽远远轻柔飘浮,忽淡淡弥散扯絮。都说每当春色撩入的季节,遍栽着夭桃绿柳的瘦西湖两岸,是扬州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我却要说,秋日扬州的景致,丝毫不比春风里的扬州逊色。甚而至于还略胜一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扬州瘦西湖。新华社 图

不是吗?依依的柳色丛中,映衬着姑娘们一片姹紫嫣红的节日盛装,还有清清朗朗的笑声,还有游船上的歌声。我恍然感到,自己是真正置身于“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诗情画意之中。

长堤柳、大虹桥、小金山、五亭桥,一路信步走去,眺望远近的湖光塔影,我眼前豁然一亮,扬州的风光可谓美,扬州的景色可谓绝。美就美在她的纤秀,绝就绝在她的柔艳。纤秀柔艳,正是扬州风景的特色。纤秀柔艳,也正是我昨夜初入扬州时古城彩灯的特色。不是吗,那体现着“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建筑是依着扬州古城的风貌构建的,勾勒这些建筑的灯光,自然就体现出了她的特点,她的那份让我感觉到的不同。

大小有十五个孔洞的五亭桥,每逢皓月当空,一个个洞孔中都衔着一个月亮,波光荡漾,众月争辉,那恍若仙境的景致体现着纤秀,体现着柔美。

蓝天白云下,水环树绕中,秋日的阳光里那一座乾隆年间仿建北京什刹海式样的白塔,壮观典丽之处同样体现着柔美,体现着纤秀。

城南古运河畔七层八面的文峰塔,登顶南望大江,北眺蜀冈,绿扬城郭尽收眼底,细细尖尖挺拔地插入云霄的塔顶,体现出的不也是纤秀、是柔美嘛。

还有是鸟语雀鸣、碧水当窗的冶春园,闹市街头的文昌阁,修竹万杆、石色分峰叠累得个园,无不体现着扬州名胜景点的柔美纤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扬州瘦西湖。 新华社 图

扬州人是充分领略了这一点的,他们谦逊地说:“杭州有出名的西湖,我们扬州的西湖小一点,也窄一点,故而名曰瘦西湖;镇江有名声大扬的金山,我们扬州是小金山。瘦是瘦一点,小是小一点,可有我们自己的品位。”我觉得他们的自谦中还透着那么几份自信自得,那自信自得还颇耐人寻味。

古人是早就觉察了扬州风光纤秀柔美的别致和独特之处的。徐凝诗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写的是扬州,可把怀恋扬州和追思佳人联系在一起。试想一下,那佳人不也是纤秀柔美的嘛。杜牧的诗,写得更为直截了当:“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如若熟悉杜牧此诗前二句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则不难看出这是一首赞颂少女的诗。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更是把瘦西湖名胜二十四桥上月色下吹箫的美人直接移入佳景——

当年,扬州之盛,唐世艳称,这些风流悠扬、意境优美的千古绝唱,为何都会不约而同地把扬州的景致和佳丽联系在一起呢?在我看来,除了那春风十里扬州路上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的繁荣之处,扬州风光的清丽俊爽、纤秀柔美也是诗人们不约而同地发此联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扬州这一纤秀柔美的风光特征,能不能给今天的我们一点启示呢?近些年来,不少地方都在开发旅游项目,很多城市都在规划新的游览景点,如若也能从十月扬州赢小春的美景中得到那么一点启发,突出一点特色,我这篇关于扬州的短文,也就没有白写了。

来源:朝花时文

编辑:盛杰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