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卢布尔雅那老城

黄昏时分,站在城堡山上,望向山脚下的卢布尔雅那,大片红瓦斜顶的房舍高低错落,一眼便可望至城市尽头。用“巴掌大”来形容眼前小城并不为过,它便是斯洛文尼亚的迷你首都。

作为前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国之一,斯洛文尼亚在南斯拉夫解体后稳步前行,如今已是巴尔干地区最发达国家,人均GDP高居世界第36位。1991年才独立的它,将自己活成了富庶安定悠闲宜居的样板,首都卢布尔雅那更是世界最宜居城市之一。

▣普列舍伦的浪漫就是卢布尔雅那的写照

卢布尔雅那老城的中心是普列舍伦广场,即使以欧洲小城市的中心广场衡量,普列舍伦广场也嫌太小,不过袖珍广场配袖珍首都,倒是般配。

国土面积2.03万平方公里,与长春市辖区大小接近的斯洛文尼亚,人口仅有200万。卢布尔雅那作为该国最大和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也不过30万人口。

▲夜晚街头

普列舍伦广场的名字来自于诗人普列舍伦。因为小国寡民,东欧世界悠久灿烂的文学传统,在斯洛文尼亚并无明显呈现。相比星光璀璨的捷克、波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唯一拿得出手的文坛大家是普列舍伦。

普列舍伦出生于1800年,以《十四行诗集》享誉欧洲,凭热切真挚的风格成为欧洲最出色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1991年,斯洛文尼亚独立,政府将普列舍伦《祝酒辞》一诗中的第七节选为国歌歌词。普列舍伦的忌辰,也就是2月8日,被斯洛文尼亚定为“普列舍伦日”,是国家文化节日。在加入欧元区之前,普列舍伦的头像被印在面值1000元的托拉尔纸币上,在使用欧元后,斯洛文尼亚的2欧元硬币同样选用了普列舍伦的头像。

这个文学土壤并不丰厚的小国,以近乎宠溺的方式爱着它的诗人。有人或许会觉得斯洛文尼亚此举是因为文化贫瘠,可将一位诗人印上钞票,本身就是价值观的表达

普列舍伦广场一直是卢布尔雅那人的集会之地,如今也是各种政治活动和演出的重要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列舍伦广场上的圣方济会报喜教堂

广场前的河面上,是通往对岸的三重桥。它最初只是一座石桥,后经斯洛文尼亚传奇设计师约热·普雷奇尼克重新设计,于1922年至1932年间增设两座副桥,成为城市地标。三重桥的桥面与路面平行,行于其上,如果不刻意望向河面,根本不会以为自己走在桥上。广场上最抢眼的建筑当属面对三重桥的圣方济会报喜教堂,建于1646年到1660年之间,巴洛克风格立面,红色外墙尤其耀眼,也是卢布尔雅那风景照里出镜频率最高的教堂。

普列舍伦的雕像立于广场一侧,在他头顶上方是手持月桂树枝的女神。站在雕像旁,与之并立,跟随普列舍伦的视线,便会见到前方一栋广场建筑上的浮雕。那是普列舍伦旧日恋人尤莉亚·普利米奇的家,浮雕正是她的容貌。

▲普列舍伦雕像

斯洛文尼亚人用这样的浪漫方式纪念诗人的情事,诗人当年则用更浪漫的方式为恋人写诗。

普列舍伦的《十四行诗集》非常有趣,在形式上十分巧妙。诗集中上一首诗的最后一句即为下一首诗的第一句,因此形成“诗环”。每首诗的第一句,又恰恰能组成一首新的十四行诗。而且,这首十四行诗每句的第一个字母连起来,便是“Primicovi Julji”,也就是尤莉亚·普利米奇的名字。

在《命令》里,普列舍伦写道:

最后,你还曾命令我,

再也不许我想念你。

告诉你,我美丽的姑娘,

这是我不能做到的。

不过即使如此浪漫,这段感情仍然没有结果。尤莉亚·普利米奇的旧居就是二人之间鸿沟的体现。即使以如今眼光来看,这栋精美建筑也堪称豪宅。当年住在广场四周的人非富即贵。尤莉亚出身富商家庭,父亲不许女儿与穷诗人一起,狠心棒打鸳鸯。

普列舍伦在《临别的话》中写道:

“我不希望在这时才看到你流泪,也不希望在我的声音中听到哀怨……靠着忍耐的帮助,我将重获生命,我要把生活的重担负在肩上,直到我的心从苍白的死亡——我最后的爱人那里得到报偿。”

普列舍伦的世界里并非只有无果爱情,他是斯洛文尼亚民族独立的呼吁者,以诗歌表达爱国情绪,也因此成为斯洛文尼亚独立后的民族精神象征。

▲街头艺人与普列舍伦雕像

▣历史长河中的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亚的独立时间虽短,但历史却相当悠久,卢布尔雅那更是巴尔干重镇,经历过各种文化的洗礼与冲击。公元前34年,罗马人在卢布尔雅那建城。公元6世纪末,斯拉夫人迁徙至此,将城市扩展到卢布尔雅那河,卢布尔雅那也在此时成为城市的名字。

这座古老城市曾先后被罗马帝国、奥匈帝国和法国等统治,后来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斯洛文尼亚的历史,同样躲不开走马灯式的被占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卢布尔雅那老城街景,老城不允许机动车通行

公元6世纪,斯洛文尼亚民族与领土大致确立。7世纪中叶,第一个斯洛文尼亚人的国家形成,并在9世纪达到鼎盛。但随着西边日耳曼人的崛起和东边匈牙利人的进入,斯洛文尼亚遭遇两面夹击,日渐衰落。1500年后,斯洛文尼亚被哈布斯堡家族控制。

但也正因为哈布斯堡王朝的改革措施,斯洛文尼亚重拾繁荣。这场变革由海边兴起,亚德里亚海上的自由航行与贸易,使得斯洛文尼亚沿海地区得到发展。经济发展之后,斯洛文尼亚人也有了底气,开始呼唤民族复兴思潮。

1917年,斯洛文尼亚迎来新生,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

在巴尔干地区,斯洛文尼亚的经济强势一直很明显。一战和二战之间的那段和平时光,它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二战期间,希特勒曾下令将斯洛文尼亚划入德国和匈牙利,引发大规模抵抗运动,斯洛文尼亚自由阵线成立。

二战后,斯洛文尼亚作为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国之一,一直是南斯拉夫经济的火车头。上世纪70年代,它的人均GDP甚至超过了邻居意大利——最老牌的发达国家之一。1991年,斯洛文尼亚宣告独立,并迅速度过转型期,步入发达国家序列。

因为历史上曾经历不同统治,兼容各种文化,卢布尔雅那的建筑风格也极其多元化,既有典型的意大利风格,又随处可见奥地利的影响,兼具南欧与中欧的风情。

与世界上大多数古老城市一样,卢布尔雅那也是一座与水亲近的城市。三条河流在城中穿过,河面上遍布一座座石桥。除了普列舍伦广场前的三重桥,不远处的龙桥同样著名。

▲拱廊与远处的城堡

龙桥建于1901年,之所以有此名字,是因为两端桥头各有两座翼龙青铜像。龙桥之名源自这座城市的古老传说,据说古希腊神话中偷走金羊毛的英雄伊阿宋,与恶龙搏斗并将之驯服,成为卢布尔雅那第一个定居者,被驯服的龙也成为保护神。也正因为这古老传说,卢布尔雅那又被称作龙城。

▲龙桥上的龙

河岸上有一条长长的拱廊,在河面上显出倒影。它是卢布尔雅那中央市场的一部分,同样出自三重桥设计师约热·普雷奇尼克之手。他巧妙地将景观长廊与市场结合,也让这座城市添色不少。每逢上午,人们在此聚集,购买各种食材与鲜花,在河岸边休憩,使之成为卢布尔雅那最具生活气息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洛文尼亚传奇设计师约热•普雷奇尼克设计的拱廊

并不算宏伟的圣尼古拉大教堂也在附近,坐落于小小的市政厅广场之上。绿色圆顶和钟楼占据了老城的制高点,但相比其他城市仍然显得袖珍。

▲圣尼古拉大教堂

唯一雄伟的是山上的城堡。始建于11世纪的它,最初以木制碉堡形式存在,14世纪时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财产。15世纪,腓特烈三世公爵将之重建为圆形城堡,他也在这里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城堡山上是当地人喜欢的休憩地

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城堡建筑,普遍建于16和17世纪。19世纪至1945年之间,它曾被用作监狱。如今,它是我等游客登高远望的好去处,那满眼绿色,则见证着“欧洲绿色之都”的名副其实。

▲城市围绕城堡而建

图源 | 叶克飞摄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