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

在那样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里,国家动荡不安,人民朝不保夕,无数的爱国战士涌现出来,甘愿为了他们的祖国奉献一切,甚至是生命也在所不惜。

李大钊先生用他满腔的热血创作出的《青春》时至今日再拜读,都会让人感到激昂与震撼。

更不要说在当时那个年代里的青年们了。

原本就心忧祖国的他们,正愁自己壮志不能酬,热血无处撒,郁郁不得志,不知能为这个国家做什么的时候,李大钊先生的这篇《青春》就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灯塔,为在海上漂泊无定的他们指明了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大钊

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邱清泉,1902年出生在蒲州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但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

邱清泉

他从小就表露出过人的才情,他成绩优异,热爱读书,精通英语、德语等外国语种,所以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书籍,也让他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五四”运动后,中国的青年们爱国情绪空前高涨,国内爱国精神空前团结, 邱清泉也是如此,他迫不及待的希望可以为这个生他养他的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在孙中山先生的组织策划下,中国的正统军校黄埔军校创立了,大批的爱国青年都决意参军,为保护自己的祖国而奋斗,邱清泉也不例外,他满怀着热血,在“到革命的黄埔去”口号的鼓舞下,他毅然决然的投考黄埔,并从黄埔军校二期工兵科毕业。

从学校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参加了国民党的队伍。

1938 年 10 月,二OO师扩编成了第 5 军, 是后来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之一,军长是杜聿明,邱清泉任该军新 22 师的师长。

这支军队装备精良,纪律严明,训练严苛,兵强马壮。

军队信奉“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铁训,邱清泉学习了很多西方军事理论技巧,用相当严格的要求对待他的军队,以至于在 次年的军队校验中,军事委员会校阅评定邱清泉所带领的第 5 军居西南各军第一。

他擅诗词,好文学,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儒士。

这便是中外文化相互学习时最好的状态,读外籍,学思想;但却保留国人本心,只是借鉴,而不献媚;只是学习,而不崇拜。

喜好军事研究和诗词创作的他先后撰写了《教战一集》、《教战二集》等一系列军事著作,也写下了不少发人深省的诗句,真可谓是才华横溢的军中秀才。

他曾经写下斗志昂扬的五律诗作:

“岁暮克昆仑,旌旗冻不翻。 天开交趾地,气夺大和魂。 烽火连山树,刀光照弹痕。但凭铁和血,胡虏安足论。”

字里行间就能看到一个少年的英气和励志保家卫国的决心。

正是有这样的胆识和魄力,邱清泉也被尊为“黄埔十大名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无数的爱国战士们不畏流血牺牲,只为保护自己的祖国。

邱清泉也带领着他的军队奔赴到抗日战争的第一线。

1938年3月,邱清泉任由陆军装甲兵团扩编而成的二OO师的副师长。

同年5 月,他又兼任突击军第一纵队司令,奉命率领机械化纵队去参加兰封战役,对抗陇海铁路进的日本陆军第 14 师团。

9 月,他又率领机械化纵队参加信阳战役,并且身先士卒,亲自带领装甲兵深入敌后,使得日军军心大乱,各个惶惶不安。

但是,男儿们背井离乡保家卫国,家中的亲人们也是很难能顾及到的。

在与日军冒死拼杀的时候,他家中的父亲不幸因病去世了。

闻父亲病殁,邱清泉悲痛万分,却又无可奈何,不能在父亲面前尽孝已是愧疚万分,父亲临死前都没有看到他一眼,如今又不能为父亲奔丧祈福,邱清泉哀思如潮,只能化悲愤为满腔的力量,更加奋勇地杀敌,保卫国家,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著名的昆仑关战役是国民党为数不多的大获全胜的战役之一。

1939年11月24日,南宁失守。

日军第五师团主力于12月2日发动对南宁东北门户昆仑关的强大攻势,企图攻下昆仑关,打开北面的缺口,企图北上继续侵占领土。

昆仑关是日军自南宁北进的必经之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杜聿明率领着第五军第二○○师、新二十二师等精良军队首先发起反攻,与日军展开激战,力图守住昆仑关。

邱清泉也率领新二十二师仿效宋朝将士狄青征侬智高“微服过关”的方法与杜聿明里应外合。

出发前,他当着所有战士的面立下“遗嘱”“我若阵亡,由廖耀湘副师长为第一代理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聿明

这一仗太过凶险,邱清泉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誓要将昆仑关守住。

17 日,邱清泉攻占了昆仑关附近的高地,切断了敌人后路,并与第二○○师、荣誉第一师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将敌人层层围住。

自 20 日起,他们就不断发起攻击,缩小包围圈,并且成功占领了三角山等阵地。

到24 日,昆仑关的这场激烈的战争已经持续了七天了。

蒋介石 在回电时也强调说:“昆仑关之得失,影响于南宁作战极巨。”

于是,自 21 日起的一个星期里,双方开始反复争夺昆仑关周围的战略高地。

在这漫长的战争中,日军也明白,昆仑关的重要性,于是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攻击力量,坚持要侵占昆仑关,不惜代价。

两方战事变得相当焦灼,激烈漫长的战争让爱国战士们损失惨重,但是没有一个流露出畏惧害怕的神情,他们不畏牺牲,前赴后继,坚韧不拔,坚持要守住自己的国家。

31 日,邱清泉率领着新编二十二师与余汉谋部第一五九师进行正面作战,双方激战了四个昼夜,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攻入昆仑关,并完全了收复昆仑关东西两侧高地。

因为没有达到他们攻占昆仑关北上的野心,原来对粤北进攻的日军也调转方向向桂南进发,企图帮助他们的战败部队,以重新夺取昆仑关。

连续持久的战争让战士们身心俱疲,再加上日军使用化学武器,施放大量的毒气,这使得部队伤亡惨重。

所有人都拿出了赴死的决心,誓要与昆仑关共存亡。

1940年1 月 4 日,邱清泉带领部队攻克桂南九塘,并于5 日继续攻击八塘,战至 11 日,攻至六落之线。

12 日,昆仑关战役结束。

在这一场战争中,抗日军共击毙了日军八千余人,其中还包括了几个日军少将军官,两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大队。

这场战争是我国抗日战争开始以来首次转守为攻的战争,充分展现出了中华名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史称昆仑关大捷。

邱清泉也因在此战中的勇猛表现,获得“邱疯子”的绰号。

然而,可能正是那个“邱疯子”的绰号应了验,邱清泉后来的生活也变得并不那么如意了。

作为一名军人,他时刻牢记着服从上司命令,遵守军规的誓言,却也因此落得了个惨死的下场。

在当时时局人事种种都极不调和的情况下, 上层迂腐愚昧,精于算计,贪慕权力,尽失人心,邱清泉等能征善战的猛将最后也不免落得失人失信失心的囹圄之中,不能自拔。

多年征战沙场的他又怎会招架这些?他只一味地听从上级的指挥,服从命令,继续战斗。

可是那时,他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了,常年的征战使他的性格更加执拗疯狂。

在被困后,他依然固执己见,顽固不灵,不愿投降。

在邱清泉死时,他的精神已经错乱了,胡言乱语,不知所谓。

谁又能想到呢?曾经那样一个踌躇满志作下“但凭铁和血,胡虏安足论。”的一个战士,到死了却是那样悲惨的光景。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放战争胜利后,很多国民党要员及家属都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

邱清泉的家人也不例外。

但是在前往台湾的过程中,他的儿子邱国渭却不愿意前往台湾。

他父亲死时,邱国渭正是上海圣约翰大学外语系学生。

1949 年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时,邱国渭跟他的母亲和弟妹跟随国民党军队一起南逃,前往台湾。

在福建时因误会被解放军包围,当了俘虏。

当解放军知道他们是邱清泉的家属后,便给予了优待,表示会释放他们,他们要去哪里都可以,并且还会提供路费,开具通行证。

邱国渭看到解放军如此地优待他们,很是感动。

有了解放军的保护,自己的母亲和弟妹就都会很安全,再加上自己的学业还没有完成,邱国渭便决定一个人回到上海继续读书,完成学业。

他的母亲也很尊重他的决定,便同意他留在上海继续学习。

于是,他母亲和弟妹便去了台湾,后来又定居了美国。

邱国渭则在1952 年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被国家分配到了上海图书馆做外文书籍的采编工作。

他工作勤恳认真,为人平和,并且还顺利结婚,娶了一位美丽能干的妻子。

但是,受到自己父亲的影响,即使国家依旧对他十分优待,但是却管不了人心。

很多人都会因为他特殊的身份辱骂嘲讽他,但是,不同于父亲的粗狂豪放,邱国渭始终保持和善谦卑的态度。

很多与他实际接触一起共事的人都说他工作认真,学习努力,待人亲和。

他平时都不大爱说话,只埋头干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因为他有多年编目的实际经验,而且外语又好,课上得很好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他。

有一次,武重年带学生到中科院图书馆去实习,图书馆负责人在安排学生岗位时,寻问学生他们的西文编目是谁教的,学生都回答说是邱国渭,中科院图书馆负责人听后直接爽快地说 :“原来你们是邱国渭教的,那你们就直接上岗吧。”

武重年

这足以看出外界对邱国渭学术工作上的认可。

后来,因为他工作认真,上海政协委员武重年对他十分赏识,又加上武重年是上海大学的教授,于是武重年便引荐邱国渭去担任上海大学的西文编目的老师。

当武重年向党委书记李庆云引荐邱国渭时,讲了他的家庭情况和个人遭遇,而李庆云听后便很干脆地表示 :“这个人我们要了。”

并且在武重年表示邱国渭住房困难,可能需要一套房子时,李书记又是一句话 :“没问题。”

武重年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邱国渭,邱国渭也十分感动,并且对武重年说 :“我保证,如果调到学校,我退休后再去美国。”

由此可见,他是真的很爱学问,一向稳重的他只有在学问面前才会流露出几分热爱和激情。

说来也巧,当时文化局负责社会文化的副局长方行也突然在上图宣布,要提拔邱国渭为外文采编部副主任,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委员,不久后又安排他为市政协委员等要职,所以邱国渭去上海大学担任教师的事只能搁置。

虽然这是党和政府对他的关怀和政策,但他本人对这些政治一点都不感兴趣,只想安安静静的做学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邱国渭担任了市政委员等要职后,熟悉邱国渭的武重年还曾对上图的人表示说:“你们看吧,邱国渭待不长的,迟早要走。”

可能是对于文学太过痴迷,他也不愿意再分精力在其他的事情上。

又加上他的妻子在带学生下乡学习的过程中突然感冒,又因为医治不当而去世,只剩他独自一人抚养他们的三个女儿,心中不免更加落寞。

人到中年,最期盼的不过就是阖家团圆,现如今,妻子已经不在了,牵挂的母亲和弟妹又远在美国,邱国渭心中更加沉闷不安。

于是,他申请去美国探亲,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接着他便将自己的一个女儿也一同带到了美国,让孩子也见一见奶奶。

在他回来后,说参观了美国的图书馆,并向美国家人宣传了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他希望可以将中国文化的魅力带给美国,让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此期间,邱国渭还被评为文化系统劳动模范。

在他第二次赴美国探亲时,又带了一个女儿过去,并将女儿留在了美国母亲的家里。

此时,他的身边人已经大多明白他的意思了,正应验了武重年的话,邱国渭待不久的,迟早要走。

但是国家和他的朋友们也很尊重他的选择,毕竟他的母亲还在美国期盼着他。

母子已经分离了那么久了,是时候该团聚了。

果然,在他第三次带女儿赴美探亲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现如今,他依旧是在美国与他的母亲弟妹一起生活,一家人也可以团团圆圆的了。

虽然他自出国后就断了与朋友们的联系,但是以他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程度,就不难想到他依旧会在美国坚持他的热爱,并依旧为此不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