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抚州,自隋朝建州以来,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包括“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和曾巩,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出自这里,堪称著名的“才子之乡”和“文化之邦”。抚州的古村文化也源远流长,其中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村落,就是乐安县的流坑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坑村,位于乐安县牛田镇东南的乌江之畔,古村占地3.61平方公里,现有村民近5000人,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南北走向的龙湖将整个村庄划分为东西两块,在水光山色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清闲素雅,堪称400年前我国乡村规划建筑与实践的典范。

据记载,古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年间,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村落,其远祖为西汉大儒董仲舒。唐朝末年因为战乱,宰相董晋之孙董清然辗转迁至江西,其第六代孙董合又迁徙到流坑,并迅速兴旺起来。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游记中写道:“其处阛阓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坑村自古崇文重教,村中书塾、学馆最多时达到28所。自宋初到清末,全村共出了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84人、贡生42人,其中进入仕途的超过百人,素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称。

走进流坑古村,犹如穿越历史。据统计,全村现存各类传统建筑与遗址500余处,其中明清古建筑260多处,种类包括祠堂、宅第、书院、楼阁、牌坊和庙宇等,其历史、学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是国内其他地区的古村落不能比拟的。

古村里七条纵巷和一条横巷,将500余处古建筑划分成多个规整有序的建筑组群。其中最窄的一条窄巷“一线天”,左右两侧斑驳的墙砖分别为明清两朝遗迹,而且均为深宅大院,行走其间、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把明清五百年的时光浓缩在一巷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里的古民居建筑多为二进三开间,室内木雕、砖雕、石雕以及彩绘图案丰富、精美绝伦。由于名人辈出,历代都有不少朝廷重臣、文坛名流与流坑村与着密切联系和交往。据统计,全村保存完好的匾额、楹联有682块,其中有不少是出自朱熹、罗汝芳等名人之手。

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的董氏大宗祠,占地7000平方米,是为祀奉流坑董氏的开基祖董合所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座矗立了360余年的大宗祠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被北洋军阀孙传芳残部邢玉堂兵所焚毁。原址现仅存残垣断壁和五根高8米的花岗岩石柱巍然肃立。

除了鳞次栉比的古建筑遗迹,村里还栽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树木288棵,其中最大的一棵香樟树直径10米、树龄超过1200年,创造了吉尼斯世界之最。1997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在考察流坑村后,赞誉其为“千古第一村”,2001年,流坑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