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在选择院校的时候,不仅仅要参考录取分数线,还要看这个学校的地理位置,一般来说,小城市的毕业生更愿意走出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到更大的城市去打拼。

但是一些一线城市的学生可能会凭借自己城市的教学实力选择在当地就读,但根据数据显示,有65%以上的学生会选择在省外就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换一个环境可以换一个心情,更能激发学习动力,而到底选择省外院校有优势,还是留在省内更有发展前途呢?

省外和省内就读差距有多大?大一新生踏入校门才“顿悟”

地域差异,沟通受限:有些新生会在踏入大学校门的一瞬间,就觉得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因为不一样的口音,不一样的气候条件,甚至各种生活习惯都是新接触的,所以多少会有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尤其是在进入寝室之后,如果是南北方差异可能更明显,但省外周边也会出现一些地域差异,这让大一新生格外想家,如果沟通不顺畅,可能军训期间就会制造很多笑话,慢慢熟络,这个过程是享受也有点尴尬。

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在大一新生中,如果自己是省外的,在沟通高考分数时,会发现,自己的分数比省内的学生要高出一些,会增加自己的自豪感。

但是省内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和省外的没多大差距,有一些好胜心,竞争压力也会慢慢暗自滋生,私下的较量可能也会就此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自己的分数并不代表优秀,可能是未来被挑战的“砝码”,自然背负着一些压力,这个压力会在大一期末考核时消失,因为这才是学生在大学的真实实力。

离家远,回家路漫漫:有些省外的大一新生,开始会觉得稀奇,但实际上心里很想家,并且总是会在回家的前夕,为了路程远近,车票是否好买而发愁。

这个时候,会觉得还不如选择省内的院校,但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在一个学期后,得到缓解,也会有更多的解决办法。

而毕业生对于在省内就读还是在省外就读,也有很多的感受,甚至在毕业后,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更现实的答案。

省内和省外读大学,对毕业后影响也很大

就业前景:有50%去省外就读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家乡找工作,谋求自身的发展,由于一些岗位的特殊性,有20%的学生选择在学校所在城市打拼一段时间。

看看自己的适应情况,如果不适应,还是要回到家乡,一般周期在半年。

而真正能留在大学所在地的,不仅仅是成绩优异,可能也是学校定向培养的高等人才,可能未来会留在这里继续发展,可工作4-5年后,回家乡的概率为85%。

本专业不奔地域:上大学是为了今后的就业,所以很多毕业生说,省内省外学校无所谓,主要看这所学校的专业是否可以承载自己的梦想,毕业后就业率,进入到国企,考公务员的几率都要考虑。

有些省外的院校,录取分数线并不低,所以有难度,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选择,适合斟酌,而最终还是要选择专业设置过硬,学科科研足够先进的院校,以专业为主,结合综合实力进行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抛去客观条件,自己意愿为先:不管路程远近,或者是是否适应生活环境,这些都是客观条件,主要还是自己想不想走出省,感受一下不同的生活习惯,在大学生活中,能否交到更多的朋友,并且是否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让自己在大学期间收获不一样的成长体验。

大学生要不要去外省读大学?这3点满足或许更适合去省外发展

省内优质大学资源不足:如果自己所在的省份,可以考取的优质大学数量不多,或者是有优质大学,但是报考的人数太多,分数线具有可超越性,这时就可以考虑省外,这可以减少竞争,让自己在同等的分数线下,进入到更优质的大学。

省外大学有自己十分热衷的专业:如果省外有着自己超级向往的专业,而省内这个专业发展前途平平,可能就要考虑到省外,大不了学习生活3-5年,再回到自己的家乡。

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找到热衷的专业就要直接奔赴,不让自己后悔。

自己有独立能力,想离开家:有的孩子本身就很独立,或者家庭条件特殊,愿意自己生活。

或者希望自己独闯一下,这个时候意愿大于一切,就会在大学里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获得更多的收获,毕业后发展也会一飞冲天。

如果学生已经去了省外,但不适应怎么办?

如果已经去了省外,突然觉得自己并不适应,或者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那么可以走两条路。

在学校内申请转专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让自己学得更轻松一些,但要保证自己在原专业内没有挂科,没有被处分,这样才能有机会获得转专业的机会。

休学,换一所大学,而这样的概率比较小,难度大,流程也需要时间,所以在报考时,还是要三思而后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再去选择。

写在最后:不管是省外还是省内,主要还是看学生的意愿,以及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有90%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省外读大学,毕业后再回来,但这个毕竟是家长的期望。

所以要把决定权还给学生,看学生如何选择,给自己的定位如何。

今日话题:您觉得,选择大学应该是省外有优势,还是省内更有发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