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服侍小孩,这对他们不仅是一种奴化,而且也是危险的,因为这很容易窒息他们自发的活动和独立自主意识,扼杀他们十分有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玛利亚·蒙特梭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要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我住的小区里,有两位老人令我印象深刻,因为每天傍晚他们都会准时出现在小区门口,风雨无阻——接大孙子放学。

张大爷家的孙子就读于一所私立中学,家校距离5公里左右,孩子每天乘坐校车上下学,校车接送点就在离小区门口大约50米处的公交车站,而他家所住的楼栋离小区门口的距离不足50米,就这一百米内的距离,每天张大爷都要亲自接送,他说一来担心孩子独自过马路不安全,二来心疼孩子被沉重的书包压弯了腰。

好几次,我看见张大爷佝偻着背,驼着大孙子的书包往家走,而身高173cm的孙子则一边啃着面包、喝着牛奶,悠哉悠哉地走在比他还矮半截的爷爷前面。

那画面,我不忍心看。

李大爷的大孙子今年也上初一,学校和小区就隔着一条街。为了节省时间,李大爷每天四趟来回接送。

虽然李大爷人高马大,骑车带风,但每每看到作为校篮球队成员的孙儿抱着书包坐在后头,感觉特别违和。

当然,这两个家庭爱孩子的方式绝不仅限于接送上下学。出奇一致的是,他们的父母都忙于工作,由爷爷奶奶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务,平时孩子在家里除了学习和玩,其他一概被包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只要把学习搞好,就是家里的大功臣。

家里的伙食都是照孩子的喜好准备的,甚至连挤牙膏这样的小事,家长都代劳了,美其名曰提高效率……

这样被事无巨细呵护长大的孩子,遇到集体生活时便无法适应了。暑假时,李家公子参加篮球队的封闭式集训,按规定,集训期间一律住校。

家人率先紧张起来,各种不放心,进校那天大包小包跟搬家似的,然而他只住了一晚便打电话回家,说床板太硬了,房间有蚊子,根本睡不着,无论如何必须申请回家住……

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里,纵然照顾孩子的细致程度不一,但无一例外地都喜欢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呵护着,娇生惯养出了不少“小祖宗”。

《千与千寻》

或是以爱为名,处处限制孩子:

你不能跑、不能跳、不允许爬高,因为很危险;

你不能自己倒开水、不能自己削水果,因为你会弄伤自己;

你不要试图进厨房帮忙,你会打碎我的碗碟,把水弄得满地都是,打乱我的节奏……

父母营造出一个温室,为孩子的成长制定了“模具”,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很乖,但也像一个没有思想和创造力的“提线木偶”。

“宝宝,你能一个人站起来了吗?”

这是宫崎骏《千与千寻》中的一个画面,多么讽刺啊!

可现实生活中竟不乏类似的父母——

《少年说》中,一位高二的女生向家人喊话:“我不想成为所谓的学习机器,也不想做‘高商低能’,更不想做‘啃老族’,希望你们能松开手,让我独立起来!”

已经上高二的女生,究竟被溺爱保护到什么程度,才能令台下一片哗然!

让主持人梁田惊呼:“真的现在还有这样的孩子,完全想象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方便对比,我们先来看看4-7岁的宝宝可以尝试学习做哪些事情——

每个小宝宝都是在家长耐心的教导下,一次次尝试、训练,才不断解锁新技能的。

玛利亚·蒙特梭利说:

“我们倾向于把幼儿当成木偶,给他们洗,喂他们吃饭,好像他们是布娃娃,我们总是不停地认为幼儿不会做事,不知道怎样做。
然而,小孩子确实必须会做一些事。
大自然赋予了他们可以进行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也赋予了他们智慧,可以学会怎样进行活动,我们对他们的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帮助他们去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有益活动,使孩子能够做到自我指导、自我校正,并获得对自身成就的满足。”

父母之爱子,当为其计深远。

教会孩子自理的能力,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义务。

而这个家庭很奇葩,孩子不会用筷子,就直接给个勺子,一到吃饭时间,家人便不停往她碗里夹菜,她只管吃就好。结果怎么样了呢?

时值高二,她仍然不太会使用筷子。

从小到大,都是父母帮她穿衣服,直到上初二,家人才尝试让她自己穿;

高二了,白天和同学们出去玩,家长都要坚持接送;

家人什么事都不允许她做,就连插个电源,都生怕她一不小心就触电,直到录制节目的前几天,父母才开始让她自己倒热水……

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女,正是爱美的时候,同龄的姑娘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力,会自主挑选各种适合自己的衣服,而她竟然连衣服型号是什么都不知道。

当同龄的孩子们都能为自己的事情拿定主意,而她连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由父母做主。

到底这家人是怎么想的,竟然能高度统一地将宠溺进行到底!

女生的妈妈道出了缘由,原来当年为了保胎,整整一夏天,这位妈妈除了产检和上卫生间,都没下过床,没洗过一个澡。

“姑娘,你的生命来得多么不容易!妈妈怀你要比别人辛苦得多得多,从怀你到把你生下来,所付出的艰辛,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

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如获至宝,特别珍惜和爱护。

但是,父母始终无法为孩子提供一生的庇护。终有一天,孩子需要独自面对自己人生的风雨,在这样的真空环境下长大的她,即使成绩再优异,也只是她口中的“学习机器”、“高商低能”。

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魏永康吗?17岁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硕士,但最终却因无法独立生活而遭学校劝退,应该没有家长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同样的经历吧?

值得庆幸的是,在女生的陈述下,她的家人(爸爸妈妈和奶奶)都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爱过度了,此后,随着家人的放手,女生还有一段学习独立自理的路要走。

但愿她今后的人生,正常而顺遂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在最后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地球人都知道,但究竟怎样教育子女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孔子说“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天赋,没有哪种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适用于每一个家庭。

但是,我们起码可以达成一个共识:

父母过度包办的清单式的童年,过度的溺爱和控制,是一种伤害。

曾有一个TED演讲,演讲者Julie Lythcott-Haims说到“清单式的生活”,值得家长们反思。

我们的过度帮助、过度保护和过度关怀,剥夺孩子建立自我的机会,孩子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思考、规划、决定、行动、期望、试验、犯错、梦想以及体验。

能效

爱孩子,是身为父母的一种本能。

而如何恰当地提供最适度的爱,才是一种能力,是身为父母需要不断学习和拿捏的。

学会化解自己的焦虑和控制欲,让孩子在体验与感受中完成自我成长,说到底也是一种爱的成全!

与您共勉!

——感谢阅读——

我是宸妈愫愫,育儿路上,你我同行。欢迎关注、点赞、留言。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