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全国各地出现了限电的情况,我第一反应并不是想到要去囤积蜡烛,而是思忖,是不是应该囤点儿充电宝。

比起家里电灯不亮、风扇不转、冰箱停摆、洗衣机罢工,我更惶恐的是:手机没电。

几个月前的盛夏,我的朋友小李家社区的电力出现故障而跳闸了,整夜无电,她忽然就不敢随便刷手机了,那些手机里的电量变得弥足珍贵。

赶紧早早睡觉,第二天起了个大早一溜烟儿跑单位,手机充上电的那一刻,感到了一种安全感的回流。

我特别理解这种感觉,从早上手机闹钟响起,出门看时间,上地铁二维码一刷进站,再二维码一刷出站,早餐铺二维码一刷买早点,进公司大门还要出示手机内的健康码,一套流程下来,没有手机,十分不方便。

现在,几乎所有公共场所都要出示健康码,手机是刚需中的钻石刚需,手机没电,寸步难行。

前两天,我出门误带了没电的充电宝,到了远地儿的时候,忽然发现手机只剩下20%的电,一下子就有点惊慌。赶紧满地找充电宝租借台。

当时我就想,手机可别突然没电啊,一定要撑到我冲着充电宝租借器,完成扫一扫确认的那一刻啊。

最坏情况景象图从脑海冒出,那就是手机电量要是突然骤降到自动关机怎么办?我身上可是一点现金都没带,我要怎么回家呢?

我从plan-A想到plan-Z,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绕开求助陌生人这个环节。这对有点社恐的我来讲,十分担心跟陌生人搭讪会招致“你是不是骗子”的质疑,对这种质疑的担心将直接让我怯懦。

谢天谢地的是,那天我顺利地在手机没电前找到了充电宝租借,我的手机如饥似渴地吸吮电流,一种安全感结界开始编织起来。

手机不仅仅是我的电话,还是我的钱包、手表、导航仪、交通工具召唤器、公共场所通行证。哦,非刚需一点的话,还是我的电子阅读器、网购工具、视频播放仪、计步器,以及游戏机。

以前,我出门前都会检查刚需三件套有没有带齐:手机、钱包、钥匙。

后来,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流行起来,发现不带钱包根本不影响生活运行,还可以免去它占用出行体积、免去各种原因丢失钱包的麻烦,我的出门刚需就变成了二件套:手机、钥匙。

再后来,我发现,我的出门刚需又变成了三件套:手机、钥匙、充电宝。

现在发现,如果出的是较远的门,社恐患者需要随身携带的是:手机*2,钥匙,充电宝*2。

而对于身处限电易发区的民众来说,有个成熟的建设性建议:囤蜡烛,不如囤充电宝。有了充电宝,还怕USB小电灯不亮么,还怕USB小风扇不转么。

最关键的是,只要手机有电,心里的慌张就能抚平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