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相声,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在郭德纲横空出世以前,相声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正处于苟延残喘的尴尬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郭德纲之前,也有不少人提出要拯救相声,但是言必称“创新”,似乎相声的萎靡不振完全是传统相声的锅,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够拯救相声。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吉他相声、嘻哈相声、唱跳相声等;但是这些一味推崇创新的人,大都缺乏传统相声基础,没有全面汲取传统相声的营养,所谓的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败是必然的。

郭德纲同样推崇创新,但是他的观点是,创新一定要建立在传统相声的基础之上,先有传承,后有创新。他在《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中说过,“好比说厨师炒菜,你可以发明新的菜,但最起码你要知道什么叫炒勺,哪个叫漏勺,你拿个痰桶炒菜说是革新,那谁敢吃啊。”

这个比喻话糙理不糙,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相声一味追求“创新”的荒诞之处。

郭德纲也在创新,不过是在传统段子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人物性格和故事逻辑进行重新梳理和二次改编,让观众领略了传统相声的新魅力。

郭德纲用实际行动,戳破了相声界只知道“创新”,不继承传统的肥皂泡,这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仅仅恢复传统相声这一点,并不足以支撑郭德纲如今的成就。在他崛起的那个年代,相声界依然有“三座大山”横亘在他的面前,等着他去做那个移山的“愚公”。

相声界的第一座大山,非“教育意义”莫属。在“教育意义”旗号下,很多传统段子被禁演,直至消亡。最严苛的时候,一段相声在上台表演以前,领导要亲自审查台词,逐字逐句修改不说,还要我把其中的教育意义提炼出来,并在结尾处强行拔高。

按郭德纲的说法,相声干嘛非要有教育意义,中国杂技团十五个人骑一自行车,你受教育了吗?他违反交规你知道么?

教育意义本不是相声该有的功能,有教育意义当然好,但也不必强求,更不必非要突出教育意义,只要不是有负面意义就行了。

郭德纲抓住了传统相声的核心——“搞笑”,用那句名言“相声要是不搞笑就搞笑了”推翻了这座大山,赢得大部分相声观众的认同。

相声界的第二座大山,是重歌颂轻讽刺的问题。歌颂型相声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是相声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一个创新,也有过一些好作品。

问题在于,歌颂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相声的主流,而相声的讽刺功能被严重弱化了,甚至于消亡了。记得姜昆曾说过,如果像《电梯奇遇》那样的段子晚几年出现,根本就上不了春晚,审查肯定通不过。

其实讽刺反面典型比单纯的歌颂更有教育意义,而且观众更易于接受,就是有些刺耳,所以登不了大雅之堂。可是相声终归是一门讲究逗乐的艺术,单纯追求教育意义和唱颂歌唱,不追求搞笑,那看《新闻联播》就行了,还看什么相声呢?

这一座大山,姜昆当年曾爬到半山腰,可惜最终选择原地躺平;郭德纲当然也翻不过去,他只是个民间艺人,生存是第一要务,所以他躺平得更彻底。

相声界的第三座大山,对舞台上动作和语言的限制,比如不能打人,不能有脏口等等。适度的限制是必须的,净化舞台也是必要的,但显然不能过度。

如果不能打人,那像《口吐莲花》《洪洋洞》等经典作品就没法演了,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凡了解相声的人,都知道相声里的打人都是假打,其中有很多技巧,比起杂技和拍动作电影什么的安全多了。经常听说某某剧组发生意外,明星受伤什么的,可从来没听说过在相声舞台上发生意外,导致演员受伤的。

德云社的相声已经彻底跳出了这种限制,扇子打人是很常见的形式,甚至还有摔跟头,揪头发等种种操作,观众已经见怪不怪,并乐在其中;因为大家都知道是假的,没有人当真,只是一种表演形式而已。

至于语言的限制,德云社也跳出了一个小的限制圈,但是在“反三俗”的高压之下,郭德纲及弟子们也是战战兢兢,如带着脚镣跳舞,闪展腾挪的空间越来越小了。这个问题就不能细说了,懂的都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套在相声上的条条框框很多,这固然有环境的原因,但是郭德纲已经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翻越了两座大山,为相声争取到了更大的生存空间;而且在这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展现了相声的魅力。

当然,只有一个郭德纲是远远不够的,相声的崛起,需要更多的“郭德纲”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