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赵建,西泽研究院院长、教授,独立评论人、学者。

中国的企业从来不乏失败。在这场激荡四十年的大败局里,可以写一部史诗级的“中国企业失败史”。

可以说,这四十多年,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成功,但失败的企业却是相似的,那就是:

充满豪情壮志,然后用疯狂举债或圈钱来支撑这些豪情壮志。

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看,就是用过度膨胀的负债(包括明股实债)来支撑多元扩张的资产。此时企业领导人出现了一种幻觉,认为资产的飞速膨胀,市场占有率和规模的突飞猛进,无所不包的多元化经营,是自己卓越领导力和雄心壮志的结果。或者说,失败的企业共同的特质都是,领导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梦想臆想症,整个企业处于一种“大跃进”的乌托邦亢奋状态。

殊不知,这不过是过度负债吹起的泡沫。这些企业的企业家们看似光鲜,其实就像一个个巨婴用负债和增发带来的融资性现金流,按照自己不成熟的喜好进行各种投资、各种小目标、各种买买买。然而经营性现金流却都是负的,一切不过是庞氏骗局。按照自己的豪情壮志进行的多元化投资,与其说是企业投资,不如说是他们的一种“高昂消费”。

因此德鲁克说,优秀的企业都是看上去很平静的企业。那些口号满天飞,动不动就搞各种运动,各种大跃进(跨越式发展)的企业,虽然在一定的阶段看上去很风光,但很快就会跌落云端。而且,跳得有多高,跌得就有多狠。

当企业的领导人长期处于臆想和非理性亢奋状态时,也就是企业的危机开始滋生的时候。创业是一架飞机起飞的过程,需要十足的激情作为燃料和动力。但如何安稳的着陆,使一个企业成为一个稳健运行、长治久安,乃至于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则是比起飞更加重要的事情。恒大们却像《阿飞正传》里的“没有脚的鸟儿”,在起飞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想过怎么落下来,所以最终的结局就是“无枝可依”,粉身碎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恒大有近2万亿的债务,表内外加起来接近3万亿,相当于一家中型银行。虽然在资产端也有不少可供处置的资产,但是恐怕还有至少1万亿的缺口。除了财务损失之外,还涉及到十几万人的就业,几十万人的房子和财富,上千家中小企业供应商,大片大片的烂尾工程。再加上由于违约产生的连锁反应,造成的金融和社会风险不可小觑。

有人将恒大事件视为中国的“雷曼”,担心可能会引发中国的“次贷危机”。当前来看,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很小,但是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长久的,很可能从此以后,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整个住房市场,民企会慢慢消失,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家。这个就像五年前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中小民企几乎全部退出这些行业。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

房地产企业是中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之一,虽然从总量上看中国的房子比较充裕,但是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三四线城市住房相对过剩,库存压力较大;但一二线城市,尤其是核心一线城市的住房依然短缺。从改善型需求来看,住房的供给也不算充足。而且,由于中国的住房质量普遍比较差,恐怕在三十年后都需要进行修缮“旧改”,进行折旧投资,仍然需要一批优秀的房地产商,尤其是专业能力强、服务品质高的优秀房产民企

然而恒大事件则是一个转折点,房地产行业的民企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大部分会退出这个行业。继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在煤炭、钢铁等上游高耗能行业完成去民企化和国有化后,中游的房地产行业也完成了这一过程——会有越来越多的破产民企被国企接管,从此中国的房地产民企可能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经常批评国企的低效率,机制僵化和预算软约束,但没有看到民企的盲目扩张、过度举债和野蛮生长。更恶劣的是事后发现,很多民营企业家最后将天量债务和问题,留给公司和社会,优质资产却悄悄转移到自己及其家族名下,或转到别的载体公司,或转到海外,都是处心积虑已久的事情。数量之大,与贪腐巨大的政府官员和国企高官有一拼,这是让人愤怒的地方。

此时不禁要问,经济学家高声称赞的民营企业家精神,体现在哪?这些企业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策,为什么把公司当做一己之利的工具,涸泽而渔、杀鸡取卵,而不是想一心一意与企业一起稳健成长?我并不认为是他们的决策失误,难道他们不知道如此疯狂举债的巨大风险?

首先一个是企业家与企业一起成长的前提条件是“有恒产者有恒心”,如果民营企业家没有长期稳定的预期,认为早晚会被收归国有,那么他当下最优的决策是什么?他将来会留给国家和人民一个什么样的企业资产?他最优的决策当然就是“流寇行为”:杀鸡取卵、涸泽而渔。许家印曾说过,“恒大的一切都是国家给的、社会给的、人民给的”。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民营企业家没有安全感,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做大的企业最终会收归国有,那么他会认真、稳健的做企业吗?此时大概率他不会再把自己当做企业的主人,而是逐渐成为没有职业素养的“恶奴管家”,处心积虑掏空企业的资产中饱私囊。

另外一个“大败局”决策的原因是,利用有限责任公司的破产制度,套银行(国家)的贷款,负债丢给银行,资产转移给自己。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套利模式。在银行工作会遇到不少这样的民营老板,背后控制着多家企业,利用有限责任公司的破产制度,通过一家企业将负债变成不良贷款转嫁给银行,却将资产悄悄转移到别的公司。这样,破产的是自己的一家公司,受到损失的是银行,得利的却是自己个人和家族。在这个过程中,不排除有银行工作人员和高管的串谋共犯在里面。根源可能在于,银行也是国家产权,只要符合尽职免责的标准,即使不良考核会影响业绩和升迁,但私底下获利更大。这个用一个简单的博弈和比较决策模型就能解释。过去审批权利下放较大时期,有不少有权限的分行长,尤其是即将退休的分行长,会在退休之前“干一大票”,即使职业生涯受到影响甚至被辞退都无所谓。

第三个,也是民营企业“大败局”决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利用负债快速做大,大到“大而不能倒”,抓住政府“稳定压倒一切”的底线心态,将民营企业也拉入与国企相同待遇的“刚性兑付”里。看看恒大不到三年增长了多少倍,海航增加了多少倍,扩展到了哪些业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都会涉及金融,因为金融最容易将自己与社会稳定绑在一起,也最容易快速做大规模。在“大而不能倒”的目的下,恒大们当然不再关心风险和质量,而是一味的做大做大做大,举债举债举债,最终成为今日之恶果。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该倒的还得到。当然,该救的也得救。只是闯下祸的许老板们及其家族,恐怕也不会有好下场。

现在最担心的则是,恒大事件会不会将严重破坏中国的信用生态,继而金融稳定性、财政收支体系,甚至国内大循环。这是一头巨大的灰犀牛,而且已经奔跑的冲向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则是“黑天鹅”!闹剧该收场了,一个时代该落幕了。然而恒大肯定不止一个,中国企业从不乏大跃进和大败局,当然这么大规模的恐怕也无二家。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精神,在金融和房地产等“纸醉金迷”的行业中“堕落至此”。何以至此?他们自己肯定要负首要责任,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反思哪些深层次的根源呢?

(The End)

(图源:百度)

【西泽研究院原创,欢迎转发转载。烦请注明来源,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