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28日,中国空军歼-20战机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式上进行飞行表演。 新华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都讯 9月28日,在中国空军和中航工业联合举行的中国航展新闻发布会上,歼-20飞行展示指挥员、空军大校李吉宽发布重磅官宣,本届中国航展是歼-20配装国产发动机首次公开亮相。

双机进场、单机表演

凸显歼-20低空下的飞行能力

据介绍,当天歼-20飞行展示主要以双机进场、单机表演形式进行,表演动作包括斜筋斗、多层滚、垂直上升转弯等,更加凸显了歼-20在低空下的飞行能力。歼-20从首飞、鉴定试飞,到列装部队,是我国航空装备和空中力量快速发展的缩影,歼-20飞机对空军实现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目标起到重要作用。

在本届珠海航展正式开始前,有军迷发现参演歼-20战机的发动机有了不少新变化。会上,李吉宽透露,参加本届航展的歼-20换上了“中国心”,这是该机换装国产发动机后的首次公开亮相。

15架歼-20首次同框飞越天安门

彰显航空工业70年发展能力水平

今年“七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歼-20首次实现15机同框飞越天安门,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于如何看待15架歼-20首次同框?歼-20总师、中科院院士杨伟28日在珠海航展新闻发布会上回应南都记者提问时表示,这说明歼-20已经是我军实战装备;大批量出动说明歼-20在实战过程中已经形成战斗力,这也彰显国家自主研制和自主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自信。作为明星战机,歼-20从研发、试训到列装作战部队形成战斗力,再到列装多支英雄部队,数年间歼-20实现了大跨越。

“我们有大批量装备展示在世人面前,而且是尖端装备。”杨伟说,2011年1月11日歼-20首飞,2015年正式列装,2021年“七一”歼-20大批量飞过天安门,和以往军机相比,这个周期相对来说是短的。这彰显航空工业发展70年的能力和水平。在此过程中,空军和航空工业一起围绕打造一型尖端装备付出努力,歼-20试飞员也飞了相当多的架次,承担了一定风险。“在整个军地共同努力下,我们无论是研发模式、研发体系、研发能力上,都跨了一个大台阶。”

歼-20“小秘密”

机身更长个头更大 能装载更多先进武器装备

昨日,解放军总参谋部原上校、军事专家岳刚在解说珠海航展飞行表演时介绍了歼-20机身的一些“小秘密”:国产歼-20飞机和美国F35飞机相比机身更长个头更大,是为以后装弹留出了空间,也能够装载更多先进武器装备,设计更具前瞻性。

歼-20性能数据首次披露:最大飞行速度2马赫

在航空工业馆(1号馆)中心位置,一个大型旋转展台上醒目地展示歼-20等先进军机的大比例模型。在“空中打击”方面,是歼-20领衔。歼-20的一些性能数据首次披露。现场展板显示,歼-20的机身长21.2米,高4.69米,翼展13.01米,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0马赫。

一图读懂

中国航展25年“成长史”,见证中国航空航天产业飞跃 从首展面积不足8000平米 到跻身全球五大航展之列

从1996年首届中国(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航展)举办,到今年9月28日第十三届航展开幕,中国航展已走过25个春秋。

25年来,中国航展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跃升,从最初在国际上寂寂无闻的“区域性展会”到今天跻身全球五大航展之列,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航空航天大国魅力的一扇窗口,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25年来,中国航展由首届展览面积不足8000平方米,参展飞机不少是模型,发展到今年的室内外展览总面积约46万平方米,动态演示区12万平方米,实现了“陆、海、空、天、电”全领域覆盖,成为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和现代国防快速发展的生动见证。

25年来,中国航展从零起步,不断蝶变,今天正是风华正茂、朝气勃发。在第十三届航展开幕之际,南都记者通过梳理历届航展的公开数据,一起回顾中国航展的“成长史”,带你感受和见证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飞跃。

01 参展规模、国际影响力持续跃升

参展国家从25个增加至43个

25年间,中国航展的国际化程度、影响力持续跃升,参展规模从1996年首届航展的25个国家、400多家参展商、96架参展飞机,发展至2018年第十二届航展的43个国家,770家国内外参展商,参展飞机146架;室内展览面积从最初的7830平方米,增加至今年的超10万平方米,室内外总展览面积46万平方米……规模一次次刷新纪录。

珠海爱心促进会创始人陈鹰是中国航展的忠实粉丝,自1996年以来,从未落下过一届航展。他亲身感受了中国航展的变化:“最初几届航展规模小,条件简陋,国外参展商不多,地面摆的、天上飞的几乎都是俄罗斯的飞机,而且很多是模型,后来外国参展商越来越多,装备越来越先进,不再是俄罗斯的产品一家独大。”

02 展商数量、参展面积均超预期

近700家企业亮相,参展飞机104架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承压”前行的第十三届中国航展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展商数量、参展面积均超预期。主办单位阵容更加强化,新增了两家,分别是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数量从上届的13家扩展到本届的15家。国内民营企业踊跃参展,数量较上届增加11家,总数达519家。

世界知名企业悉数参展,其中波音参展面积较上届增加11%、空客参展面积增长65%。本次航展,线上线下共40个国家和地区、近700家企业集中亮相,参展飞机104架。展馆数量从上届的8个增加至11个,室内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36万平方米。一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航空航天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成果将进行“全球首发、中国首展”。

03 专业性持续提升

签约金额从20亿美元攀升至最高400亿美元

1996年首届航展举办时,就引发了“万人空巷”的盛况,观展观众达到70万人次,到第二届又进一步攀升至90万人,但到了第三届,航展接待观众人数陡然降至30万人。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航展专业观众从首届的2万人,开始逐年攀升,至2018年达到15万人,22年间增长了6.5倍。

与专业观众人数攀升曲线相似的是,航展的签约金额不断走高,一次次刷新纪录。从1996年首届的20亿美元,至2016年最高达到400亿美元,20余年间增长了19倍。

数据变化的背后,是中国航展办展理念的升级,航展专业性的提高。相关知情人士表示,主办方通过有计划地控制普通观众人数、提高专业观众比例,在大大优化航展服务和观展体验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为世界参展商搭建起更加专业化、市场化的贸易展销平台。

原珠海会展局局长、会展集团董事长周作德曾向媒体回忆,航展举办之初,没有区分专业日和公众日,任何人买票都可以进去,第二届航展依然不区分专业日和公众日,也没有规范的展位规划。其当时正式调任航展公司负责组织和招商工作,主要负责巴黎和以色列客户的招商和销售工作,有一次赶回展馆处理事情,路上看到场外挤满了小商小贩,叫卖着小吃、咸鱼干和内衣裤等小商品,完全是一个农村集市的感觉。

汹涌的观展人潮不仅影响了观展体验,服务也无从保障,这又进一步影响到展会成交以及下一届展会招商。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国航展后来设立了专业日、观众日,区分展商通道和观众通道。其中,专业日仅面向与航天航空有关的专业人士、展商、潜在买家,旨在促进展会成交,达成合作;观众日则面向普通大众开放,发挥航展科普的作用,并按照展馆接待服务能力控制人数规模,这一做法沿用至今。

南都记者获悉,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本届航展公众日进一步限制了人流,门票每日限售4万张,观展还须出示“粤康码”或其他健康码绿码、行程卡绿码及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与上述航展数字变化相伴的是,25年间,中国航展不光展品日渐丰富,展览模式亦不断创新迭代,从最初仅有飞机静态展示、特技飞行表演,到增加地面装备演示,今年还将首次推出云航展。据介绍,“云航展”主要功能包括云展示、云会议、云直播以及珠海专题,观众可以通过VR/AR实时观看展馆全貌、飞行表演和地面装备演示。在云会议方面,观众可以随时进入公开会议的会场。

A06-10版 统筹:杨亮 袁平峰 易福红 刘耀宁

采写:南都记者 潘珊菊 杨亮 袁平峰 李洁琼 朱鹏景 赵雨琪 尹佳林 林嘉柳 莫倩如 实习生 谢可儿  综合:新华社 南方+ 摄影:南都记者 谭伟山 陈辉 吴进(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