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来分享这本书,坚守,

上次那我们说到了,

在整个77年到82年,

因为熊市,所以指数基金表现糟糕,

所以即便他们免费送,

人家也不乐意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无论是威灵顿基金,

还是先锋基金,全都在流血,

资金持续净流出,

市场份额也持续下降,

甚至整个基金行业,

都在面临着灭顶之灾,

直到82年,牛市可算是回来了,

指数基金才超过1亿美元大关,

指数基金的表现,

也越来越好。

持续打败那些主动基金,

到了84年,

他们开始发行第二只指数产品,

90年他们手中已经有5只,

总资产为45亿美元,

但当时的指数基金,

市场份额仍然很小,

只有整个基金规模的2%。

就在基金行业,

特别悲催的70年代,

作者他们找到了一个新产品,

就是我们现在已经普遍,

认知的货币市场基金。

当时由于银行储蓄利率非常高,

所以货币市场基金的,

年收益率竟然高达9%,

这导致货币基金,

几乎不用做任何宣传,

就能迅速取得成功,

所有大型基金公司,

全都开始发行货币基金。

他的规模从77年的40亿美元,

一下跃升到了1981年的1850亿美元,

而81年短债利率也到了创纪录的16%,

可以说那个年代是奇葩的,

投资货币基金的人越多,

股市也就越冷。

资金全都倾向于储蓄,

市场是肯定不可能有行情的,

所以那个年代是商品为王,

现金为王的年代,

认清楚周期就知道,

做任何的股票类投资,

都是徒劳的。

但这种奇葩,

毕竟不能是常态,

82年开始,市场利率追着通胀,

逐渐回落,到了2015年以后,

利率已经趋近于0,

现在去投中国的货币基金,

年化也就1%点多,

而投资美国的货币基金,

几乎没有收益,

2018年中期,

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总规模,

是2.7万亿美元,

只有共同基金的10分之一,

现在估计应该更低一些。

作者他们的货币基金,

资产规模增长很快,

从74年的14.7亿美元,

增长到81年的41亿美元。

77年他们又想出了一个创新思路,

设立一系列市政债基金,

他要设立三种久期不同的债基,

长期的收益高,

短期的波动性低,

还有就是中期的,

这在现在看起来,

好像没啥新鲜的。

但在当时确实是一种创新,

之前大家做债券,

都是凭借基金经理的能力,

来做久期调节,

而他们则直接把债券分类。

这个方法,

迅速影响了债券基金行业,

也让其步入了全新的时代,

规模从77年的110亿,

增长到了2001年的1万亿美元,

2018年,债券基金的规模是4.6万亿。

正是由于在货币基金,

和债券基金上的成功,

也让作者有了底气,

说我不用你威灵顿的顾问了,

我要建立自己的固收业务的顾问团队。

作者这个思路挺狡猾,

他就是上来表现的很乖,

然后随着一点一点做大,

一点一点地闹独立。

与其向别人支付高昂的顾问费用,

还不如用这笔钱来招聘基金经理,

其实相对于股票的不可预测性,

债券这个东西,还是可以预测的,

而且整个收益都跟票息利率息息相关,

所以只要基金经理足够专业,

债券这部分是完全有能力,

跑赢市场平均收益的。

这时候,先锋的债券基金收益率,

跟同行基本差不多,

但是依旧采取了低费率策略,

所以优势就显现出来,

2018年,他们已经拥有了,

史无前例的最大的固收基金。

整个固收行业,

他们占比达到18%。

而在股市最为艰难的74-81年,

他们也全指着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

才得以维持生存。

为了给持有人让利,

作者他们反过来压缩,

给威灵顿基金的咨询费,

1977年确实节约了几百万美元,

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

很难感受得到,

只占投资额的0.04%,

作者当时的想法就是,

通过降低费率,

来促进基金规模的快速增长,

以量来补价,但在当时,

还没什么人相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站在2018年的角度来看,

作者兑现了承诺,

主动基金规模从15亿,

飙升到了9700亿,

费率从0.35%,降到了0.09%,

如果2018年依旧保持,

1977年的费率,

先锋基金旗下的主动基金的咨询费,

就应该是34亿美元,

是现在的4倍以上。

作者算了一笔账,

如果从1974年算起,

先锋领航为基金持有人,

一共节约了2170亿美元的费用。

这放到今天也是一笔巨款了,

而这个数字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2017年,一年就节约了290亿美元,

要知道投资者省下的钱,

可全都是收益。

80年代很快到了,

这是一个股债双牛的时代,

但最后大家记住的,

却总是非常糟糕的回忆,

比如87年股灾,

一天股市就跌去了23%,

但其实很少有人记得,

那一年其实标普500指数,

是上涨了5.3%。

先锋领航此时已经推翻了,

原有的传统基金模式,

他被持有人所拥有,

所以持有人肯定会,

对自己的利益负责。

而传统的基金公司则完全相反,

他们始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现在也都是如此,

在牛市最火爆的时候,

拼命发新基金,

其实就是为了那1.5%的管理费,

要知道如果一只百亿基金募集,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

一年就多了1.5亿的收入,

但其实他们心里很清楚,

这无疑将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投资者最后亏掉的钱,

远远不止这1.5亿,

甚至可能是15亿,50亿。

到了1986年,

先锋基金又把他们在股市上,

做指数基金的功夫,

用在了债基市场,

他们又成为了债券指数基金的开创者,

与股票全部持有不同,

债券他们只能选择,

很少的一部分,

而这一部分债券,

要跟整个的,

由上千只债券组成的,

债券市场指数,表现相当,

这个产品一经推出,

就受到好评,

很快就成为了10大债券基金之一,

现如今更是已经有3560亿美元的规模了。

不过在这中间,

他们也遇到过一次重大危机,

这就是1987年4月,

大家只知道87年10月的股灾,

但很多人都忘了4月份的市政债危机,

当时市场传言四起,

说债券利息免税政策要被取消,

所以债券突然遭遇了巨大赎回,

然后流动性枯竭。

先锋公司的服务电话,

都被打爆了,

作者当时决定,

让所有员工都去接听电话,

安抚客户情绪,

这次危机度过之后,

很快就又碰上了股灾,

全员接听电话,

又排上了议事日程,

这当时也在同业中间,

创造了极大的优势。

1985年,约翰聂夫的温莎基金,

已经是市场上的明星,

此时买入量很大,

以至于约翰聂夫主动关闭了申购,

当时温莎基金规模已经23亿美元,

是最大的股票型基金,

约翰聂夫害怕规模增长太高,

会影响业绩,

而作者也相当认同这个观点。

但是,如果温莎不接受申购,

那么公司现金流也会受到损失,

所以作者此时的还需要,

另外一只温莎基金,

于是6月的时候,

他们决定设立温莎2号。

不过作者说,

他们当时使用温莎2号作为宣传,

是希望定位第二只价值基金,

但是这其实有损约翰聂夫的声誉。

很多人也都对他提出了批评,

跟他说,你明明知道温莎2号,

不可能像温莎基金一样表现良好,

为啥还要去忽悠投资者。

作者当时也是无言以对,

但是后来的数据,

却增强了他的底气,

85年之后的32年间,

温莎2号的年回报率是10.5%,

而温莎基金只有10.1%,

也就是说,

事实上温莎2号,

反而表现的更好一些,

2018年中,温莎2号的总资产,

达到480亿美元,

而温莎基金总资产只有200亿。

到了90年代,

一些同行才开始出来抢生意,

比如老对手富达,

一直以来,

他都专注于主动管理型基金,

但是到了90年代,

也还是发行了标普500指数基金,

但此时先锋公司,

已经开始了下一代产品的建设,

推出了平衡型,成长型,

价值型指数基金,

规模也已经势不可挡。

91年到96年是大牛市行情,

年化回报达到15%,

远高于之前的时期,

500指数基金,

基本可以代表,

85%美国市场的收益。

但是作者他们认为,

85%也不是100%,

那么能不能做一只,

完全代表市场的指数基金呢?

于是在1992年,

他们推出了,

先锋整体股票市场指数基金,

到2013年的时候,

这只基金已经成为了,

全世界最大的股票基金了。

此外,他们还创造了一系列产品,

比如混合资产指数基金,

也就是利用我们的股债平衡策略,

让股债按照一定比例相混合,

然后得到的先锋平衡指数。

这样的基金投资起来更加平稳,

不用总是每天心惊肉跳,

在震荡行情中,

反而表现会更好一些。

指数型基金,

也是被动管理策略,

但并不是说被动管理,

就千篇一律,

作者他们根据平衡策略,

还创造出了生命策略基金,

和退休目标基金,

这又是怎样的产品设计呢?

作者又措失了哪些巨大的机会?

咱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