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资治通鉴》有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我们不能想象,司马光写下这千古名句时心里想着谁,但这句话几百年来也被套用在无数历史人物身上。要说其中最为合适的,便是唐朝的一位大才——宋之问。

此人生于初唐时期,今天看来他的名字并不像李白、杜甫那样如雷贯耳,可他在贺知章、王维等唐诗巨匠还未粉墨登场时,他在唐代诗文领域就已占据了半壁江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要说起他对诗文的贡献,放眼隋唐朝300年,更是无出其右。

他集前人之大成,将中国古诗词创新性地改为五律、七律,使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在唐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毫不夸张地说,宋之问可以说是中国律诗的开创者之一。

他的名篇《渡汉江》,短短二十字便流露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引起了古今无数人的共鸣。直到今天,仍被收录在教材之中,是中国人唐诗启蒙作之一。

天生之才

人们不禁好奇,宋之问这样一位文学造诣颇高、文学贡献巨大的诗人,是如何与“无德”、“小人”等字眼扯上关系的呢?这就要从他的性格和时局谈起了。

宋之问,字延青,山西汾阳人氏,也有传籍贯为河南灵宝。其家族在当时并不显赫。他的父亲宋令文,自幼顽皮讨厌四书五经,倒是在辞藻工笔方面有独特的天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高宗时,唐朝国力走向鼎盛,科举制也逐渐完善,文人的地位不断提高,宋令文因才做到大唐东台详正学士。656年,宋家诞下一子,宋令文为其取名“之问”。

出身诗文之家的宋之问在耳濡目染下,对古籍尤其是对诗词尤为感兴趣。在十几岁时,就可模仿前人风格创作一些脍炙人口的歌赋,在当时可以说小有名气,成为父亲宋令文引以为傲的资本。

675年,年仅20岁的宋之问参加科举考试,成功进士及第,成为当年同乡同批中年龄最小的进士,自此踏上了仕途之路,因天资聪慧,容貌伟岸,宋之问在芸芸众生中显得异常耀眼。

因此,既有文人之才,又有武将之容的宋之问渐渐被人发掘出来,开启了自己的跌宕人生……

平步青云造就癫狂

676年,大唐含元殿迎来了一个及冠之年的侍臣,而此时的大唐皇帝李治因为遗传的风湿病,已经很难将精力放在处理朝政上了,退朝后的批阅奏章政令拟定全都交给皇后武瞾,唐朝进入了“二圣临朝”时代。

经历摸爬滚的武瞾,在处理朝政时游刃有余,选拔人才上唯才是举,颇有李世民“贞观之治”之遗风。也是乘着这股风,宋之问因才学与“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一起被召入文学馆任职,不久升迁至洛州参军。

681年,25岁的他又升为崇文馆充学士。期间他仍没放松对古诗文的研究,并且在诗词创作上大胆采用七言律诗结构,为唐代律诗的兴盛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在大唐文学气息最浓郁的地方崇文馆中,宋之问度过了9个春秋。在这9年里,大唐朝堂瞬息万变。

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于太极宫,其子李显继位,并由太后武瞾摄政。几年内,武后接连废除李显、李旦二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690年,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因才著称的宋之问也被召入洛阳内阁,迁升尚方监丞。

一次偶然的机会,宋之问得以与皇帝武则天一同去往洛阳龙门香山寺祭拜,当天正值下雪,正是这场雪,给了宋之问一展才学的机会

从香山寺走出后的武则天看到如此美景,便下诏如有谁能做出一首诗,便可得御赐锦袍一件。胸有成竹的宋之问提笔便写,可却被同为崇文馆左史的东方虬抢先一步将诗文上呈给皇帝。

武则天看完东方虬的诗后大为喜悦,刚要取出锦袍时,女官上官婉儿又递上了宋之问的诗,武则天阅后拍案叫绝,当即把袍子转赏给了宋之问,宋之问从此变得得意忘形起来。

香山寺一事让宋之问滋生了攀附皇族之念,经常在有意地在女皇面前“展露才学”,而且开始不断巴结皇帝亲信之人,作为文人,为了得到宠信,竟然将目光放到了皇帝的后宫。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是武则天最主要的两个男宠,宋之问开始接近这两位媚臣,在工作之余、宴乐之间常常用诗歌称赞他兄弟二人,并拜托二人向皇帝递送自己歌功颂德的诗作,甚至卑躬屈膝为二人做奴仆。

最终在皇帝的多次赞赏下,宋之问产生了天下之才华唯我独尊的错觉,对女皇开始疯狂地倾心媚附,甚至上书模模糊糊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女皇的“床帏之幸”。

此时的他已经不觉中沉溺于溜须拍马并深陷权力斗争之中。

宋之问的疯狂不止于此。据史料记载,唐代才子刘希夷曾作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得知后,希望刘希夷将此诗冠以自己之名,但遭到拒绝,宋之问因此生恨,不久便指示家奴将其杀害。

平淡不平凡的晚年

703年宋之问升迁司礼主簿。此时的他已经被功利冲昏了头脑,也即将被自己的疯狂所反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5年,宰相张柬之、太子李显等人发动“神龙政变”,张氏兄弟被杀,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氏重新成为大唐王朝的主人。

之前在武氏政权任职的宋之问为了避祸又趋附于安乐公主,后来安乐公主遭到清算,宋之问被贬至岭南泷州为官。此时的他已经步入晚年,人生的大起大落让他慢慢对一切变得淡然。

要说还有什么能让他有所感念,那恐怕就只剩陪伴他一生的诗文了。

在泷洲、越州漂泊的宋之问投入律诗的研究之中,一改六朝以来古诗的小气,让诗文如赋一样磅礴大气,在形式上大大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在此期间,他才开始真正地做一个好官,颁布很多利民的律法。可回望自己的一生,从神童才子到文坛巨匠,再到如今一地小官,宋之问感触颇多,不由作出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也就是这时,他写下了自己最著名的代表作——《渡汉江》,20字便将宋之问晚年飘零的游子之心展现地淋漓尽致。

其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更让人读后纵有千言万语却如鲠在喉,一生多少冬去春来,这是宋之问一人之感,更是千年来无数游子之感……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发动政变即位。年轻的新皇帝对前朝武氏政权的残党展开了清算,首当其冲的便是宋之问。

从政治争斗中爬上来的李隆基对政敌的痛恨是不言而喻的,他直接将宋之问赐死,时年56岁。

宋之问的诗音韵协美,文学造诣极高,其律诗更是被之后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所继承发扬。

他能大胆改变中国千年以来的诗歌格式,赋予年轻活力。上到皇帝,下到布衣,他能让大唐这个能人辈出的帝国为他的诗歌所折服。

即使到了晚年,也能写出让亿万游子共鸣的诗文。在文学上,宋之问是开拓者,是实践者,是传奇的存在;在现实中,他却是趋炎附势、左右逢源的代表。

宋之问,唐代文坛影响力颇大的大诗人,政治上的投机者,最终还是迎来了对自己的审判。他没有像自己的诗句那样流传千古,而是被人们淡淡得忘在历史的滚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