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好预防才是硬道理!

第23届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线上会议于2021年8月28~31日在日本京都成功举办,来自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David Karp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了解临床前免疫状态——我们能否预防系统性红斑狼疮》专题报告。

众所周知,疾病预后与定期筛查和严格的预防措施密切相关,如严格控制高血压能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注射新冠疫苗能预防COVID-19病毒的感染。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措施来预防风湿免疫病呢?如何评估我们患风湿免疫病的风险?我们又应该如何针对性地治疗?Karp教授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不完全红斑狼疮:不完全在哪里?

Karp教授介绍,全球仅有小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高风险人群,其中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日晒程度、代谢异常、饮食等。SLE起病后,首先发生改变的是免疫系统状态,如抗核抗体(ANA)、抗SSA(Ro)抗体,抗SSB(La)抗体以及各种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的失调,B细胞基因表达的改变和单核细胞对EB病毒(EBV)的再激活都参与其中。

接下来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SLE症状,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低、补体C3、C4水平降低,散在皮肤红斑和关节肿胀。这个阶段也可称为“不完全红斑狼疮”(Incomplete Lupus Erythematosus,即狼疮临床前期,ILE),是SLE发病之前的临床前阶段,其特征是有自身抗体的表达和非特异性临床症状。患者若没能于这一时期及时就诊,后续可能会产生不可逆的组织损伤。

图1 ILE标准及主要临床表现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综上来看,早期发现和预防SLE的窗口期是免疫系统改变和出现症状的时期。那么,免疫系统发生改变的早期特征都有哪些?有多少患者会出现典型的SLE表现?我们能否逆转免疫系统的变化使其恢复正常?

ANA相关基因检测可筛查出SLE高危人群

大量的回顾性研究和队列研究发现,“临床前免疫状态”在人群中十分普遍,健康人群中也有8%会出现ANA阳性。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在773例SLE患者和579例对照组中,大约有12.5万个突变位点,这些突变大多影响的是基因表达而非蛋白质结构。

研究人员对ANA阳性的健康人群同步进行了该试验,结果显示SLE患者的部分基因突变位点也同时存在于这部分健康人群中。这表明基因位点改变与疾病发生之间是有一定“灰色地带”的,利用ANA相关基因检测能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早期发现并筛查出SLE高危人群。

表1 ANA阳性健康人群和SLE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免疫系统改变先于临床症状

自身抗体的产生也是免疫系统改变的重要环节,风湿病中常见的自身抗体包括ANA、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dsDNA抗体等。

一项来自美国军方SLE患者的调查研究发表在NEJM上,88%患者在确诊之前至少有一个自身抗体阳性,自身抗体出现要比确诊平均早9.4年。

除此之外,Karp教授还介绍了他团队利用UT Southwestern自身抗原基因芯片来筛查不同人群(健康ANA-、健康ANA+、ILE及SLE)中自身抗体滴度的实验,结果显示随着ANA表达增加和疾病进展,产生的自身抗体逐渐变多;在SLE确诊之前,许多细胞因子的表达也处于上升状态。

总而言之,免疫系统改变是先于临床症状出现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检测自身抗体和干扰素等调控因子来预测SLE的发生。

图2 使用自身抗体和干扰素来预测SLE

由于SLE发生率并不很高,所以筛查试验需要尽可能提高特异性。显然,ANA不能作为独立因素来评估SLE发病风险,还需要基于基因风险因子、其他自身抗体、细胞因子等相关检测来共同辅助。Karp教授指出,以往数据大多是回顾性的,我们需要更多前瞻性随机试验去证实SLE发病风险评估的可行性。

2%~5%的ILE患者转变为SLE

那么究竟应如何判断一个患者是否在从“临床前期”向“临床期”转变呢?面对这个问题,去观察健康人群显然是低效率、低性价比的工作。通过基因相关检测来评估是最优选,但目前无法在临床普及,只能通过观察是否达到ILE的标准来判断。

在ILE的一项队列研究中也指出,年龄、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分类标准、SLE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在ILE和SLE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阅读此前相关文献,Karp教授认为每年会有2%~5%的ILE患者转变为SLE。

同时,Karp教授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ILE定义;二是目前还没有能准确筛查出先前所提到与SLE发病密切相关的自身抗体和细胞因子等的检测手段。

我们应当如何预防SLE?

羟氯喹基于长期的经验和非常好的安全性被广泛用于治疗SLE。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提前使用羟氯喹,SLE发病能至少推迟1年以上。同时有研究结果显示,利用羟氯喹治疗ILE患者能降低IFN相关基因的表达。

为证明和量化羟氯喹在SLE临床前阶段的作用。Karp教授介绍了一个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这项研究假设早期使用羟氯喹可以防止临床异常的积累并改变SLE的免疫反应。

该研究将ILE患者[ANA滴度>1:80,并且满足2012年系统性狼疮国际合作诊所(SLICC)分类标准中的一项或两项附加标准]随机给予羟氯喹与安慰剂治疗。年龄范围为15-45岁,治疗期为96周。主要终点是符合2012 SLICC分类标准定义的SLE患者数量增加。

该研究将评估羟氯喹是否可以通过累积标准来衡量SLE进展,同时也将调查指导治疗决策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并积累一个样本生物库,可供SLE研究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结:

最后,Karp教授对两个关键问题给出了他的见解:

1.何时开始筛查患SLE发病风险?

答:应该更早(15~40岁)开始筛查,并且每3~5年筛查一次。

2.应当如何筛查SLE?

答:通过包括ANA、抗ENA等自身抗体、细胞因子等综合诊断。

在筛查人群圈定和治疗方案选择方面,现有的研究结果尚无法给我们提供更多证据,Karp教授希望未来有更多令人信服的长期数据能带给我们答案。

专家点评

SLE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风湿免疫病之一,多脏器受累,病情复杂,诊治困难,死亡率高,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女性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不清,遗传、环境、代谢及感染因素均参与其中。当然,如何早期识别、早期干预,避免出现不可逆的脏器损害是目前国际和国内SLE防治的难点和挑战,尤其是对处于“临床前期状态”的不完全狼疮患者,风湿科医生更应予以重视,实施更积极的筛查手段和随访策略。

Karp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最先进的理念和更新的信息,但正如其所总结,仍有待进一步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去证实。我国作为SLE高发地区,拥有大量的患者群体,应在这方面积极探索,最终将SLE扼杀在萌芽状态,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消除”或者“根治”SLE,非常期待这样美好一天的到来。

专家简介

赵久良 副教授

  •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副教授、主任助理、医学博士

  • 主要从事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等风湿免疫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后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课题。已代表团队在全国学术会议发言13次,国际会议发言9次,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CI 13篇,获得日本风湿病学年会国际青年奖、东亚风湿病学会青年奖、国际狼疮大会旅行奖、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优秀论文奖、第二届协和杰出青年奖

  • 目前任亚太地区风湿病联盟(APLAR)青委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青委副主委、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协和医学杂志》《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青年编委

本文来源: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本文作者:毕晕晕

本文审核:赵久良 副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责任编辑:卡带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 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