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由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和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韶关市博物馆承办的“南粤鉴真公益行”活动首站在韶关市博物馆拉开了帷幕。

该活动作为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党支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项目之一,旨在推动文物鉴定与普法工作走向基层,与民众面对面交流互动。活动共提供陶瓷、书画、玉器、杂项、钱币5类鉴定项目,来自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5位专家在韶关市博物馆大厅“坐诊”,免费为大家进行文物鉴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粤鉴真公益行”韶关站活动现场。

活动开始前半小时,就已经有市民在博物馆外排队取号。现场,各式瓷器、书画,战国到民国各时期钱币,保存完好的清代象牙笏板、清代玉镯、民国银耳饰……前来鉴定物品的人络绎不绝,不少市民也前来围观,聆听专家的文物鉴定知识普及。

群众收藏的清代椰壳雕岁寒三友纹锡胆小盖罐。

在杂项类的鉴定桌面上,一对椰壳雕岁寒三友纹锡胆小盖罐的出现吸引了众人的视线。这对小盖罐器型优美,保存完好,雕工十分细致,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经专家鉴定,这套文物年代可追溯到清中期,现场不少市民纷纷拍照留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民国韶关关帝楼重修落成纪念章。

“这枚纪念章是‘标准器’,大家都可以观察学习一下。”现场,一位市民带来的上世纪30年代韶关本地关帝楼重修落成纪念章也得到专家的关注与传赏。该纪念章正面嵌有蓝色珐琅,背面记载了纪念信息与年份,保存完好,对于民国证章的断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惜韶关关帝楼重修后再遭战火炸毁,如今已不复存在,因此显得这件文物历史意义更加珍贵。

专家免费为市民鉴定钱币。

一位特意从附近红山镇赶来的村民带着一箱瓷器赶来。“这几件瓷器是我们村民发现的,但是找不到靠谱的地方来鉴定。听到有这个活动,我们今天立刻赶来韶关市区,想听听专家意见,学习一下保护文物的知识。”

对此,专家在给出鉴定意见后,也提醒大家一定要提高法律意识。“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因此切勿私自盗掘、盗捞文物;若偶然发现,大家应及时上交给当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如果遇到来历不明的文物,也需要积极上报。”

专家免费为市民鉴定陶瓷。

“今天成果满满,真是令人惊喜!”看到接连不断带着自家收藏品前来鉴定的人们,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副站长赵敏说:“民间有这么多人关注文物收藏,当中不乏较为珍贵的文物,这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目前大众对文物鉴定的需求与普及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免费为市民鉴定书画。

但在鉴定的诸多物品当中,不乏鱼目混珠的赝品,瓷器、玉器尤为造假“重灾区”。对此,专家也特地提醒广大藏友,在文玩市场还是要“多看少买”,谨慎判断,不要仅根据网上的片面资料来购买,非正规渠道的鉴定方式,往往是不准确的。一位送鉴群众称曾有“拍卖公司”能帮他将收藏品拍出高价,但经本次专家鉴定实为仿制工艺品。“这是常见的‘套路拍’诈骗手法,犯罪分子仅仅为了骗取前期宣传运作手续费,随后就会以各种借口溜之大吉,大家要谨防上当受骗!”有专家特别叮嘱。

专家免费为市民鉴定陶瓷。

据统计,本次“南粤鉴真公益行”韶关站共计鉴定物品508件,其中文物358件,尤以钱币类文物最多,共277件。

“这是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举办的首场‘南粤鉴真’活动,今天的收获非常大,看到了很多意外惊喜。”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站长刘成基总结,“‘南粤鉴真公益行’活动的目的在于积极引导百姓合法合理收藏,增强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意识,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间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今后,我们争取将‘南粤鉴真公益行’做成一个常态化的活动,真正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专家免费为市民鉴定玉器。

据悉,接下来“南粤鉴真公益行”走进粤西和粤东地区,以公益活动和宣讲的方式,组织文物鉴定专家为当地群众提供文物鉴定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咨询服务,普及文物鉴赏及文物保护知识。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将于10月中旬开展下一场活动,敬请关注“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南方号、公众号。

【记者】关雨晴

【图片】由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韶关市博物馆提供

【作者】 关雨晴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