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一代又一代的父母老去,也有一代又一代地成为父母。

而自我们出生起就开始与同龄的孩子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了竞争,这种竞争在上学期间更是愈演愈烈。

我们在最稚嫩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大多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业结束后无论是海外深造还是国内学习都逃脱不开一个话题——工作。

在父母和长辈的眼里,一份好的工作便是对孩子最大的期盼,而我们寒窗十几年的“一心只读圣贤书”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作的种类五花八门,而在大多数人眼中,只要找到一份“铁饭碗”,那么这辈子就吃穿不愁了。

老一辈的人常说,只要是与国企、国营等等沾上边的工作,那都是香饽饽。

而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铁饭碗”的概念随着人们思想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有三种“铁饭碗”工作是现在的大学生们趋之若鹜的,那就是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和考教师。

这三种工作一直在家长们的内心中坚如磐石、屹立不倒,谁家的孩子要是能够走上这三条之一的康庄大道将来必定大有作为。

而回望过去的80年代,除了“公家”有关的职业之外,有一份职业在当时是最体面的职业,甚至很多人上赶着都要当,这份工作就是出租车司机。

现在来说出租车司机可能算不上什么,但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份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是公务员都无法比拟的。

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更是不菲,一时的月薪竟然高达五千,很多人羡慕都来不及。

01 汽车行业的开端

那么为何出租车司机这份工作在80年代备受追捧呢?这就要提到出租车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了。

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在经过不断地改造与发展之后,汽车开始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便利的交通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时将两辆汽车带入了我国,从此我国开始进口汽车。

1913年,在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之后,汽车数量更是连年飙升,使用汽车的人也越来越多。

随着政府下令加大发行民用汽车的力度,公路建设也加大了拨给公款的数目,直至抗日战争爆发之时,全国汽车的生产数量创造了历史新高。

据统计我国每年平均进口汽车达到了5500辆,全国公路总长度延伸到117296千米,民用汽车保有量就已经有68917辆。

02 出租车的诞生和普及

也就是在同一时期,兴起了一批民办的出租车业务和公办客运汽车。

在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出租车最初诞生在沿海城市,它一般用于接待外国宾客或是达官显贵。

比如说政府的高级官员,外国的元首,或者是驻外大使等重要人员,其价格也十分昂贵,普通平民百姓是无法承担的。

到了建国以后,出租车的主要载体才发生了改变,出租车开始不局限于接待外国贵宾,而是变成了一种平民也可以搭载的交通工具。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政府的整顿下,出租车的经营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那时出租车的载客模式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公交车,在市内设有一定的站点,出租车要在站点接客,并把乘客送到下一个站点。

在接客的中途不能停车,直到将乘客送到目的地后,才可以返回服务点等待下次出车的指示。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改善,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出租车行业的发展。

人们对出租车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出租车领域从广州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这项出租车业务也开始流向了南粤大地。

后来广州市汽车公司整改了此前经营理念的弊处,结束了“空车行驶不载人”的怪象。

此次改革是国内出租车行业第1次经历的改革,1978年4月春交会期间出租车行业将此项改革公示于众。

改变了封闭式服务模式后,出租车变成了招手即停的服务,从此出租车服务便在全国盛行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80年代公认的铁饭碗

随着出租车行业的盛行,出租车司机这一职业也变得炙手可热,不知有多少人争破脑袋想开出租车。

在70年代初期,出租车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比较常见,这些城市经常举行大型的外事活动,所以出租车在大街上随处可见。

这些出租车对平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因为他们收费高,大多数都用于接送外国人,外籍人员。

因为出租车数量少,所以出租车司机的人数也少,在老一代北京人的眼里,出租车司机是一份高薪的职业。

在当时出租车司机的地位甚至远超公务员,开出租车则成为了一种高阶层身份的象征。

所有的出租车车型都由海外进口,大多以丰田皇冠等进口车型为主,造价就已经十分昂贵了。

所以在80年代,出租车司机是最吃香的职业,如果谁能当上出租车司机,那就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汽车在80年代可是奢侈品,那时我国的汽车主要靠海外购入,一辆普通的汽车在运送的路上经过关税海税在利润上更是翻倍增长。

在当时一辆普通的上海牌汽车就要2.5万元,按照80年代人们的工资来计算,一位普通的工人需要不吃不喝工作40年才能买起一辆汽车。

所以能开出租车的人一定是经过重重筛选的优秀人才,毕竟不是谁都能开好出租车的。

在当时出租车司机的月薪都是5000元起步,在80年代的5000元那是人们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甚至很多人奋斗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存到5000元。

特别是在1988年,出租车行业实行了半包制。

原本开出租车的司机都是按月发放薪资,在实行半包制之后,司机可以凭借搭载顾客的人数自行掌握薪资的半数。

等于说出租车司机不再拿固定的死工资而是在工资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份利润。

因此在80年代,做出租车司机是一项稳赚不赔的投资,这个职业也被称为80年代大家公认的铁饭碗。

04 80年代其他体面的职业

其实除了出租车司机之外,还有几个职业也是当时的“香饽饽”,在当时有一句顺口溜“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这句话就是针对于当时的“万元户”们说的,这些万元户指的就是个体户,私营业者和企业承包者。

这些人赶上了当时改革开放的热潮,国家鼓励商户自立门户自力更生,这些人享用着国家的红利自己开店。

此外国家还对这些个体户们补偿津贴福利,政府的支持为个体户们的经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他们就是富起来最快的一批人。

除了个体户之外,在当时供销社的售货员也是一份好差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年代国家还正在温饱线上挣扎,物资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粮食米面肉类之类的食品更是供不应求的,就算是有钱也不一定买到这些东西。

因为那时人们都需要用钱去换粮票和肉票,只有拿到票才能去换吃的。

掌握这些食品的发放工作的就是供销社的售货员了,除了管理食品发放工作外,他们每个月还能得到免费的粮票和肉票。

毕竟是内部的人员好办事,这些人拿到的东西质量更好更上乘,所以很多人都羡慕这份工作。

05 出租车行业的现状

放眼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地改变,出租车司机也不再是一门人人羡慕的职业了。

原来的出租车司机考取驾驶证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而现在随着汽车的普及驾驶证最快在半年内就能拿到。

如今的出租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捷方便,我们现在不仅可以在路边找到招手即停的的士,各种网约车服务也给予了我们出行最大的便利。

而正是因为网络打车软件的盛行,对出租车业务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只要人们需要出行,在手机软件上下达的乘车指令要比在路边拦车方便快捷得多,而现在的出租车行业正面临着网约车重重打击。

在信息发达的科技时代,出租车是否还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下屹立不倒呢?

这恐怕需要整个出租车行业共同的努力,想出更好的应对方法来对待网约车对整个行业的冲击。

所以无论是哪个行业都不会存在着永远的常青树,关键取决于在经历过漫长的行业寒冬后是否能够依然坚挺

我们只有抓住时代的机遇,并且在不断寻求创新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顺应时代的形势及时作出战略性地调整,推陈出新不墨守成规,才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