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把现在的主流科普称为“古墓派科普”。于是就有朋友问,你觉得新科普应该是什么样的?思考再三,我决定写一组文章,从不同角度说说我心目中的新科普。

今天先说最关键的一条,新科普要为谁而做?我的回答是,应该是为“00后之后”去做。新科普的对象是新世纪的新人,2000年后出生的都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baidu. com

巧了,传统科普也把青少年当成主要对象。今天来说,大的算“00后”,小的算“10后”,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传统科普不是今天才把青少年当成主要对象,而是一向如此。只不过,传统科普并不区分不同年代孩子的生活环境。在他们眼里,“60后”“70后”“80后”没什么两样。“儿童青少年”这个词就意味着缺乏知识,所以才需要为他们普及科学。而在我看来,“00后之后”生活在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时代。

首先,学习科学知识,最好的媒介不是科普,而是学校教育。当年之所以搞以知识为主的科普,很大原因是没那么多学校。而“00后之后”拥有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教育条件。中国高校扩招开始于1999年,“00后之后”从小就生活在这个环境中。

在同龄人里面,我这个本科生算是高学历。遇到“80后”“90后”,我就不敢和他们比学历了。现在,中国高校毛入学率达到54.4%。等“00后之后”长大成人,他们中将有一半人是大学生。

我读小学初中时,物质条件不用讲了,教师都没几个人读过大学。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教师进修学校给在职教师补学历教育。他们中很多人的实际知识水平只相当于高中生,甚至初中生。除了照本宣科,既不能融汇贯通,也不能旁征博引。

面对这些辛苦半生的成年人,进修学校也不会苛求他们。每次考试前,都要在辅导书中划出复习范围。考场上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拿到补发的文凭,继续领工资。他们中最年轻的人,估计现在也都退休了,而“00后之后”的教师都是新时代大学毕业生。

除了更好的学校和更好的师资,当年也没有那么多课外读物。我平生幸事之一,就是赶上七十年代末那一波科普作品大爆发。像什么《少年科学》《科学画报》之类,都在那几年创刊或者复刊。即使如此,我能由它们伴随自己成长,还是因为生活在知识分子家庭的缘故。

“00后之后”完全不同,他们是“网络原住民”,拥有近乎无限的知识宝库。八十年代时盛传会发生的“信息爆炸”,就出现在他们生活的时代。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科普搞不下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人再需要它。给网络时代的孩子搞知识科普,就象给需要减肥的人送救济粮。

图源:baidu.com

相反,主动寻求知识,“遇事问百度”,是“00后之后”从小养成的习惯。他们从不愁知识来源,几乎每个知识点,从欧式几何到相对论,网上都有几种到几十种讲解。他们需要的是引导,和如何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

传统科普会做这些事情吗?可能有人做,但是我很少见到,琐碎的知识片段仍然是传统科普的主要形式。

征稿启示

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

kpsbsh2017@163.com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