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汉。图/unsplash

这几天,有两件事刷爆了武汉人的朋友圈。

一件,是央企三峡集团总部从北京迁到武汉。

一件,是在最新公布的“超大、特大城市”名单中,武汉距“超大”门槛仅差5万人,位列14座特大城市榜首。

大江大湖大武汉,从特大城市到超大城市,武汉还需要多久?

5万之差!城区人口≠城镇人口

近日,《求是》网站发表了国家统计局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

这只是一张图表,却透露了丰富的信息。

其中,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新排名最受关注。

7座超大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和天津。

14座特大城市依次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和大连。

超大城市的界定门槛,是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则是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超大、特大城市”的界定标准,是城区常住人口(以下简称城区人口),而不是传统的城镇常住人口。

在这些城市中,位列“特大”榜首的武汉,以995万的城区人口,距“超大”门槛仅差5万人。这一“差距”颇受舆论关注。

对于一个千万人口量级的城市,5万人的“缺口”,确实显得有些小。

因此落选“超大”,似乎也有些“冤”。

其实,若论人们熟悉的城镇人口,武汉市在去年已经过了千万人口大关。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武汉市常住人口达1232.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39.27万人。

那么,为什么城区人口与城镇人口有差距?

城区人口的概念,其实已提出多年,只不过,随着此次“超大、特大城市”名单的发布,这一概念才重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以城区人口1000万以上作为超大城市界定标准,源自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在这个城市规模划分新标准里,除了新增设超大城市类别外,另一个显著变化是人口统计口径由“户籍人口”变为“城区常住人口”。

所谓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

通俗地说,城区就是包括市中心和周围连片的城市区域。这些区域,不包括镇区和乡村。

与城镇人口相比,城区人口的数量,更能决定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

城市规模仍在中部领先

虽然以5万人之差暂未进入超大城市,但武汉的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仍然在持续增长。

过去十年,武汉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平均每年增长2.34%,是自有人口普查以来年均增长速度最高的十年。

武汉人口有两个显著特点,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老龄化较低。

2020年,武汉的城镇化率84.31%,这个数据虽然低于一些发达城市,但却领先中西部地区其他城市。

虽然武汉总人口在2020年被同为中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反超,然而,武汉的城区人口规模仍然是郑州的近2倍。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武汉的城镇化率远超郑州,后者仅有78.40%。

中部的其他主要城市,长沙、南昌、合肥等,城市规模也相对较小。

可见,武汉的城区人口和城市规模,在中部地区仍保持领先优势。

武汉的老龄化程度虽然也在加深,但是相对较低。

2020年,武汉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7.23%。这个比率,低于7个超大城市中的5个(深圳、广州除外),在21个“超大”“特大”城市中,处于第12位。

可见,就人口老龄化这方面来说,武汉仍可以说是“青春之城”。

这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武汉的高校在校生较多,二是近年的引进人才举措奏效。

目前,武汉拥有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73名在汉院士、130万在校大学生。这是城市年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近年来,在国内大城市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时代背景下,武汉开风气之先,掀起吸引人才落户的浪潮。

2017年,武汉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在全国率先提出留下百万大学生,并出台了多项举措。

到2020年,武汉已累计新增留汉大学生139.7万名,新增落户大学生64.6万名。仅2020年,全市新增留汉大学生就达30.20万人。

武汉光谷就是一个观察的最佳窗口。

位于武汉东部的光谷,作为创业公司和高科技产业聚集地,如同北京的中关村,聚集了大量年轻人才。

据统计,在光谷近190万人中,超过130万人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2019年,光谷片区经济总量达1876.77亿元,首次跃居武汉各区之首。

三峡集团总部迁汉为何这么受欢迎

9月26日,盛传多时的三峡集团总部从北京迁回武汉的消息,尘埃落定。

这是一家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的大型央企,是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也是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首批10家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峡集团总部。图/湖北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在成立28周年之际,三峡集团总部迁到武汉,对依江而建、因江而兴的武汉,无疑意义重大。

三峡集团落户武汉后,由于其在大水电和新能源全产业链上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将带动大批产业链上的企业随之来汉发展,这将进一步优化武汉这个沿江特大城市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提升武汉的城市能级和竞争力。

央企迁汉后,其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企业,会为武汉提供一批优质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当地民众带来福利。

武汉人对三峡集团总部搬迁来汉的欢迎之热情,完全在情理之中。

武汉城区人口大概率已超1000万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

人口的流动、集聚,又和经济、产业紧密关联。主要经济指标GDP,也与人口增长相呼应。

2019年,武汉GDP在全国城市中位列第7;2020年,经历了疫情巨大冲击后,武汉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9,稳住了基本盘。

作为受疫情影响最大、封控时间最长、重启时间最晚的城市,武汉取得这一成绩,很不简单。

2020年,武汉的城区人口、总人口在各大城市中居第8、第9。可以看出,武汉的人口规模排名,和其经济总量在各大城市的排名,基本一致。

武汉,游客们在赏花。图/unsplash

武汉的995万城区常住人口,是以统计时间节点计算,也就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的2020年11月1日。

过去十年,武汉市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34%。按这个增长率计算,在今年1季度,武汉的城区常住人口大概率已经超过1000万规模。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等超大城市和南京、杭州、成都等特大城市引领作用。”

这实际上也印证了武汉早就有成为“超大城市”的实力。

产业结构和人口增长短板

作为强省会和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仍处在人口净流入阶段。

图/武汉市统计局

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武汉流入人口总量由2010年的264.84万人增加到了394.54万人,增长48.97%。其中,省内流入269.45万人,占比68.29%。

这个人口流入的数量,在纵向时间轴上观察,的确是很可观。

但是,在全国城市的横向比较中,却不算靠前,甚至比自身的城市GDP、城区人口的排名要落后。

去年,有媒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及部分城市统计公报,对42个重点城市的人口净流入情况进行梳理。数据显示,武汉位列第11名。

武汉的流入人口中,来自省内其他地区的占多数;但是,在湖北省的外流人口中,仍然有许多人去了省外发展。

这表明,武汉在吸引人才、壮大城市规模方面,仍需努力。

因为,人口仍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口流入相对缓慢,可能与武汉的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有关。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在中西部十分突出,在全国范围也不逊色。

武汉的经济,素来是国企强大,民企相对较弱。

若以人来比喻,就像是骨骼很强劲,但是血肉不够充沛。

民营经济不强,会影响城市的活力,制约就业和人口增长。

2020年,武汉三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的2.3︰36.9︰60.8调整为2.6︰35.6︰61.8。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升。

武汉的第二产业不弱,第三产业在增强。

二三产并重,所以武汉的经济底盘扎实,即使在遭受疫情严重冲击下,仍然保持了经济运行稳定、发展持续。

武汉的第三产业占比虽然在稳步提升,但占比水平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比一般都在70%以上,而北京、上海等4个一线城市,第三产业占比均值在70%以上。

当前,第三产业中的金融服务、物流业、房地产、计算机和软件等行业,颇受年轻人欢迎,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而这些行业的市场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如同城市和人口的粘合剂,会吸引大量人口前来就业、定居,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来源。

武汉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发达城市相比,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武汉要实现人口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继续发展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十分重要。

观诸历史,被冠以“大”的城市并不多,“大武汉”“大上海”曾并肩而立。

今天,大江大湖大武汉,进入超大城市已不再是梦,但未来要实现城市人口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还有硬仗要打。

这几天,三峡集团总部迁汉,武汉距“超大城市”一步之遥,这两个重量级新闻,在武汉人乃至湖北人的朋友圈中刷屏,也充分表明了“大武汉”疫后重振的底气和信心。

新京智库首席研究员 | 柯锐

编辑 | 张笑缘

校对 | 李立军

联系我们:邮箱 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微信 ucass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