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名叫郭建英山西老农找到当地政府,递出一张泛黄的纸条,要求政府归还欠款。

那是一张欠款高达1100万法币的欠条,欠条的落款,赫然写着我军一个团长的名字。这让在场所有工作人员都大吃一惊,毕竟政府与民间很少发生欠债事件,况且欠条上的数额大得惊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工作人员连忙把事情汇报给上级领导,政府部门又请来专家核实这张欠条的真假。专家也对欠条背后的故事也非常好奇,并向郭建英询问欠条的来历。

于是,在老人郭建英的描述下,历史的画卷向我们徐徐展开……

抗战之艰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军队的作战条件无比艰难困苦。相比于敌军优良的武器装备和定期的罐头供给,八路军无论是武器还是物资,都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将士们经常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常常是挖了树根、扒下树皮用来充饥。

可人是铁,饭是钢,将士们吃不饱肚子是很难打胜仗的,无论有多么强大的钢铁意志,上了战场如果连拿枪的力气都没有,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罢了。所以,粮食供给一直是摆在八路军队伍面前的大难题。

即使面对艰巨的情况,八路军依然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敌军的钢枪大炮,这一切除了八路军本身英勇善战和崇高的信念,还离不开中国老百姓的支持与拥戴。

原来,由于八路军主要在敌后战场打游击战,所以与农村百姓来往密切,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百姓们看得出这是一支真正为他们好的队伍,所以十分愿意帮助他们。老百姓不管自己生活得多么贫穷都会募捐许多鸡鸭和各种小菜慰劳八路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雪中送炭

多年前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八路军的一支队伍途经山西的小村落。由于日军的大规模围剿,八路军不得不放弃根据地,连夜转移。

可偏偏后勤工作出现了漏洞,再加上敌方的围堵,粮食物资送不进来,导致军队几天几夜没有粮食供给了。将士们年轻饭量大,又冒着寒风走了好远的路,已经饿得不成样子,八路军团陷入了困境。

当时,郭建英的祖父做生意赚了一点钱,是当地有名的富商,祖父得知八路军的情况危急,二话不说拿出家里的余粮来接济他们,和家佣一起将这些粮食物资护送了过来,并咬咬牙掏出了自己做生意攒下的全部存款1100万法币供军队应急。

这无疑是雪中送炭,解决了八路军军队的燃眉之急。当时的八路军团长喜出望外,不过共产党军队有明文规定:战士们即使饿死也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去抢老百姓家的粮食。

军令如山,可毕竟要让将士们吃饱饭,才好打胜仗。面对后方虎视眈眈的敌人,团长既不想白拿祖父的东西,却又急需这笔钱和物资。于是一拍脑袋,想到一个办法——借粮。当即立下字据和欠条,承诺他新中国成立后,可以凭借这张欠条拿回自己的财产。

走投无路

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出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祖父家道中落,到了郭建英这一代已经是穷困潦倒,甚至连吃饱穿暖都成了一个大难题。

谁知祸不单行,这时郭建英的妻子又身患重病,求医问药却没钱医治。

正在为妻子的病焦头烂额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使郭建英想起了祖父留下的这张欠条。

但其实郭建英老人还有很多顾虑,他担心政府不承认这张欠条的有效性。因为当时法币已经不再流通,写下欠条的团长也早已去世了,这张欠条不知是否还具备法律效益。“即使不能把钱全要回来,得到政府的一点帮助也是好的。”抱着这样的念头,郭建英老人才来到政府门前。

知恩图报

经过仔细地研究和调查,专家确定了郭建英老人的叙述情况属实。山西省政府经过一番讨论,将这1100万法币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折算成八万人民币,悉数还给了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万在当时的中国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这位老人紧握着兑换来的人民币喜极而泣,连连夸赞人民政府是讲信用的。因为他怎么也想不到,这样一张破旧的欠条,竟真的能兑换这么多钱。

郭建英老人拿到钱回家后,妻子的病就终于有了着落,也逐渐盖起了新房子,生活一步步向好的方向发展,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当地政府诚信还款的做法一经播报,也立即受到了人们的连连好评,其信守承诺、知恩图报的态度更是表明了人民政府是值得信任的。

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一个人波涛汹涌的一生。通过一张小小的欠条,我们不难想象出,郭建英祖父身后的千千万万劳动者对新生活的殷切期望,和为此作出的牺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每个善良的人都是一束火光,所有人聚集在一起,军民团结一心,便是永远熊熊燃烧的燎原之火、华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