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汽车行业频繁出现的“低俗营销”,引发网友热议。

为了博眼球,一些汽车销售、主播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今年7月,某知名品牌的一家4s店被曝“不雅直播”。

视频中,带货主播面容姣好、长发飘飘,贴身上衣凸显傲人身材。

而下半身则是超短裙+蕾丝过膝袜,妥妥的“性感风”打扮。

当然,光看衣服其实并没有什么毛病。

问题出在主播后来的动作上。

为了展示汽车后备箱的容积,女主播直接抬腿坐了进去。

此时,镜头恰好对着女主播的下半身,“裙底风光”顿时一览无余。

而直播间中的观众,大多也是冲着女主播来的,真正认真看车的人反而寥寥无几。

另一个镜头,女主播直接脱鞋趴在了汽车旁摆pose“发福利”,惹得直播间里一片叫好声。

显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女主播的行为举止都超出了“卖车”的范畴。

在这样的直播中,真正吸引观众的并不是产品,而是女主播的窈窕身姿。

如此“舍本逐末”,自然会招致部分网友的不满。

事实上,在汽车营销圈子里,这类营销不在少数,在此之前,另一个品牌的直播间里就出现了“丝袜换挡”的骚操作。

在向观众讲解汽车的换挡操作时,画面中赫然出现的是女主播包裹着黑丝的脚。

她一面用脚拨动档杆,一面回答观众的问题。

嘴上虽然说的是“档位很好挂”,但镜头一刻也没离开过她的脚。

似乎她想卖的东西不是汽车,而是腿上的丝袜。

这一幕,与那些拿脚丫子怼镜头自拍的“绿茶风”网红少女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加入“性暗示”的元素,通过满足一部分人的内心癖好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且不说观众是否能“get到”女主播传达的信息,光是这种做法本身就已经脱离了正常营销的范畴。

不拿产品力抓住消费者的心,反而在一些奇奇怪怪的方面动歪脑筋,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被观众的不满情绪所反噬。

当然,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姑且还可以将其定义为“打擦边球”,而下面的这位销售就是彻彻底底的恶俗。

从网友提供的图片中,一位女销售正举着一块牌子宣传她们店的“活动”:

一单抱(抱)一下,两单亲一下,三单共进晚餐,四单(把我)怎么你说了算。

雷人的标语,着实把杂志君震住了。

到底是卖车呢,还是明目张胆地经营非法业务呢?

这家店,到底把女销售当成什么了?

明眼人都知道,牌子上的几句话都不过是吸引顾客的计俩,但商家公然摆烂的态度,实在令人不齿。

一位网友的评论很在理:

“如果一家店、一个品牌沦落到靠低俗内容来宣传,那么毫无疑问是可悲的。”

最终,这家店因涉嫌低俗营销,受到了相关部门的惩罚。

正义的铁拳落下了,但我们依然需要面对一个魔幻的现实:

从鸭脖子到奶茶,从“让女性躺赢职场”的内衣到画在模特裸背上的楼盘户型图,各行各业中,依靠低俗内容为噱头的营销从未停止过。

为何低俗营销屡禁不止?

因为社会中自有它们存在的市场。

02

古人云:“食色,性也。”

欲望,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而低俗内容,恰好迎合了部分人的欲望。

以资本敏锐的嗅觉,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营销手段。

马克思对资本有过精辟的论断:

“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

因此,当输出低俗内容、打色情擦边球能够带来利润与价值时,就总会有人铤而走险,甚至不惜将道德乃至于法律抛之脑后。

为了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一战成名,不少人为了流量,为了关注度,一再突破底线。

比如,某些不走寻常路的网红们,直接把疫苗接种地变成了自己的“写真”场所。

接种疫苗时,原本只需要撸起袖子,她们却用力把衣服往下一拉,露出性感的小吊带、白皙的香肩......

如此香艳的露肩照在社交平台一经发酵,立马引起围观。

有骂她们不注重自我形象的,还有声明每个人都有穿衣自由。

有了争议,便有了流量。

不少网红纷纷效仿,尺度大到令人咋舌。

有的人直接脱下外衣,露出里面的内衣,大秀事业线。

于是,各种各样的疫苗“露奶照”在全网疯传。

除了身体上的暴露,还有人故意装柔弱,打针时发出让人无限遐想的叫声。

要不是一旁有医护人员在打疫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误入了某个色情专区。

难以想象,在疫苗接种场地这种严肃的场合,还有人大玩擦边球。

这些人的行为不仅让人不适,更严重影响到疫苗接种的顺利进行。

03

今年年初,网红圈里开始流行起了“穿比基尼滑雪”的运动。

她们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滑雪场,脱下保暖的滑雪服,穿上一件单薄的比基尼,摆出各种性感诱人的姿势。

而背后银装素裹的滑雪场,成为了拍照背景。

在各社交平台上,网红们晒出的照片、视频,一个比一个有创意,一个比一个穿得少。

这俨然变成了一场选美比赛。

她们仿佛奉行着一个准则:不怕脱,就怕你不看,脱得越多,赚得就越多。

为了“一脱成名”,她们不惜让自己长期裸露在寒冷的环境中。

这种视健康与安全为儿戏的态度,在旁人眼里是难以理解的。

然而对那些女孩而言,与流量相比,这点“代价”实在算不上什么。

安迪·沃霍尔曾有一句名言:

“在未来,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机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句话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不少人在利益的诱惑下迷失了自我,陷入极端与疯狂。

而大量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欲望的人,又让不良内容有了生存发展的土壤。

正是因为如此,净化网络环境是一场持久的战争,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对于我们来说,面对低俗内容最好的抵制方式便是不关注、不讨论、不传播。

没有了流量,自然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