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变形记》《城堡》,乃至后来的短篇遗著集《中国长城修建时》……所有这些让无数文学爱好者津津乐道的卡夫卡作品能和中国读者见面,全都因为独臂翻译家叶廷芳。但今晨却从北京传来噩耗——9月27日,中国作家协会向媒体证实,当日6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德语文学专家叶廷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1936年出生于浙江西部偏僻山村的叶廷芳在成年之前的经历,完全可以用命运多舛来形容。他7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则患有长年肺痨。此前多次受访回忆起童年时,叶廷芳提及最多的就是“下地干活,打猪草,放牛”。命运对他更大的考验则是在他9岁(1945年)时,因不幸跌伤,加之错误的医治,叶廷芳失去了自己的左臂。他后来“独臂翻译家”的称号也因此而来。

因为残疾,叶廷芳一度在报考中学时被拒,但一向自强、乐观的他经过不写努力最终考取了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在北京大学师,叶廷芳师从当时的北大西语系系主任冯至。后历任北京大学教师,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杂志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北欧文学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等。

对于无数中国文学爱好者,尤其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卡夫卡的粉丝一定对叶廷芳的名字感到耳熟能详。他的译作中包括了《迪伦马特喜剧选》《老妇还乡》《卡夫卡文学书简》《卡夫卡信日记选》《卡夫卡随笔集》等;同时,还著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现代文学之父》《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掉入世界的陌生者》《西绪弗斯的现代原型》《论悖谬》《西方现代文艺中的巴罗克基因》《德语国家短篇小说选》《德国书话》《外国名家随笔金库》《外国百篇经典散文》《外国文学名著速览》等30余部作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纪相差了二十多岁,但叶廷芳和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的重庆籍著名诗人何其芳交往很深,在文学追求上两人颇有惺惺相惜之感。

2012年,何其芳诞辰百年,叶廷芳曾专门撰文《性情何其芳——纪念恩师何其芳百年诞辰》讲述了自己和何其芳的相交往事。叶廷芳回忆早在1960年代,自己就对何其芳很是“崇拜”。他曾想过“我写一篇对当前诗歌创作的评论,以批评为主,如果得到他(何其芳)的赞赏,也许他就愿意见我。”更巧的是,叶廷芳的文章尚未写完,他就得到了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将一分为二,分出一个“外国文学研究所”的消息。“科学院是我久仰的学术殿堂,这下机会来了:何其芳肯定要为这个新所招兵买马,我以要求调外国文学所工作的名义给他写信,再附上这篇文章,相信他见我的可能性该是比较大的。”

叶廷芳甚至坦言,自己进入外国文学所上班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实现我久盼的夙愿:拜望何其芳!”

进入1970年代,叶廷芳已经和何其芳成为了常常一同逛旧书店的好友。正是在他俩逛清仓书店时叶廷芳无意中发现了当时东德出版的《卡夫卡选集》和《美国》(即《失踪者》)。这也无意中促成了叶廷芳成了国内国内最早全面客观地引进和介绍卡夫卡的译者。

并且,何其芳还一度想“拜”叶廷芳为师。据叶廷芳回忆,1972年夏天,两人在何其芳家见面时,何其芳主动提到“我很想翻译海涅的诗歌。可我德文却不过关,而不根据原文翻译又做不到传神达意,这事你说挠头不挠头!?”何其芳紧接着就说:“因此,廷芳同志:我想拜你为师哩!”

叶廷芳自然首先表示了不敢动,并直言一直是将何其芳视为师长,同时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您(指何其芳)根据现有的德文水平先译起来,可以参照英文。然后我用德文给您核对一遍,这样您的德文水平也就会慢慢提高了。”何其芳随即兴奋地用手在腿上拍了一下:“好噻!有了德文老师我就放心了!”

此外,叶廷芳一直被媒体称为“跨界学者”,除了在文学和学术上著述颇丰,他对建筑和音乐也有很大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叶廷芳因恶性肿瘤做了一次大手术。此前他一直习惯于晚上写作,直到凌晨三四点钟才入睡,2016年的大手术后,才改为凌晨1点左右休息,但也早上七八点钟就会起床。八十高龄还出版了新作《西风故道》。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