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禹文化、宋六陵文化建言

文丨邱志荣

2021年9月

编者按:根据绍兴市政协第16场“请你来协商”活动安排,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提交了《禹风浩荡 遍行天下——绍兴大禹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建议》《水路、诗路、高地——关于宋六陵文化融杭的几点建议》两篇建言。现将提纲编发,以供参考。

禹风浩荡,遍行天下

——绍兴大禹精神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稽山与大禹陵 / 郭民军 摄

站位国家高度

(一)从治水英雄,开国君王,东方文明始祖认识大禹及文化

▲大禹刻像(引自《鲁迅藏拓本全集·汉画像卷1》2014年.西泠印社)

(二)从秦始皇,康熙、乾隆祭禹看绍兴大禹陵的国家地位和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祭禹图

(三)从独特的会稽山尧、舜、禹文化传承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

▲清代尧廓图

立足越文化源头和发展

(一)大禹精神的核心

以人为本,忠诚国家;

忍辱负重,建功立业。

(二)思想文化一脉传承

明代诗人陈子龙诗:“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之评价。

越国“小城南门外,大城内”的“故禹宗庙”;句践“卧薪尝胆”,“生聚教训”;句践临终对太子兴夷说,“吾自禹之后”;马臻献身修鉴湖;“绍兴”得名,蕴含复兴之意;陆游诗“但悲不见九州同”;王阳明在大禹得天书之地宛委山阳明洞“修心”,“致良知”;辛亥革命徐锡麟、秋瑾、陶成章慷慨赴死,气壮山河;鲁迅《理水》,传承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大禹精神和文化形成了越地千古传承的风骨、风俗与风情。

(三)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痛断肠”就是自信、自觉与担当。

▲1996年9月20日人民日报第11版毛泽东诗

创新文旅融合

(一)坚实基础研究

成立大禹文化研究学院,集聚人才,多学科和跨界、系统的融合,支撑和引领大禹文化的学术思想研究。

(二)打造文旅高地

集聚文化资源,以会稽山和大禹陵为中心,以诗路文化为载体,以大运河为纽带,以数字化为重要传播方法,树立大禹文化品牌,开展以研学为重点的大禹文化旅游。

通古贯今,开展丰富多彩的尧、舜、禹文化民间祭祀活动,如各类民祭,大禹庙会,舜虞文化旅游节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7年绍兴虞舜文化旅游节

《嘉泰会稽志》记:“三月五日俗传禹生之日,禹庙游人最盛,无贫富贵贱,倾城俱出。士民皆乘画舫,丹垩鲜明,酒樽食具甚盛。宾主列坐,前设歌舞。小民尤相矜尚,虽非富饶,亦终岁储蓄以为下湖之行。春欲尽,数日游者益众。千秋观前,一曲亭亦竞渡不减西园。”民谚云:“桃花红、菜花黄,会稽山下笼春光,好在农事不匆忙,尽有功夫可欣赏。嬉禹庙,逛南镇,会市热闹,万人又空巷。”

▲大禹后裔祭祀

(三)沿着禹迹面向世界

一张宏图绘到底。持续和精心编制高标准、高品位的《中国禹迹图》《东亚禹迹图》,通过禹迹图开展学术研究、实现共同认知、推进文旅国际化。

▲绍兴禹迹标识图

▲继禹之迹 亦世赖福(汉碑拓)

水路、诗路、高地

——关于宋六陵文化融杭的几点建议

修复水路

(一)蔡肇所记

“三江重复,百怪垂涎;七堰相望,万牛回首”。

第一条就是钱塘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塘江两岸各渡口位置图

(二)王十朋《会稽风俗赋》

“堰限江河,津通漕输,航瓯泊闽,浮鄞达吴,浪桨风帆,千艘万舻”。

三)宋六陵御河

“梓宫迁运,非水路不办”;攒宫段运河(御河)。起端在绍兴东湖镇东湖村董家堰与运河相连,终端在皋埠镇攒宫村埠头,长5.5公里。

御河上有通陵桥、长山桥、护陵桥、金陵桥、陵桥5座陵桥。

▲清·宋六陵水系位置图

▲宋六陵宝山“松壑”摩崖石刻

▲宋六陵宝山“芗岩”摩崖石刻

从浙东运河连通还原御河、古桥、生态。

融合诗路

(一)入东与还东

《嘉泰会稽志·风俗》卷一:“自汉晋,奇伟光明硕大之士固已继出。东晋都建康,一时名胜,自王、谢诸人在会稽者为多,以会稽诸山为东山,以渡涛江而东为入东,居会稽为在东,去而复归为还东,文物可谓盛矣。”

▲浙东运河两岸尽现繁华兴旺的盛世景象

(二)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写出了渡钱塘江向浙东行,仰慕越中山水真性情。

▲浙东唐诗之路图

(二)李白诗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三)杭越刺史和唱

唐大和年间,曾任越州刺史的元稹和杭州刺史白居易分别写下了一段唱和诗:“舟船通海峤,田种绕城隅”;“堰限舟航路,堤通车马途”。古老运河,越中风光,跃然纸上。

▲绍兴运河园“元白唱和”题刻

(四)南宋陆游诗

《稽山行》:“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

(五)袁宏道诗

《山阴道》“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

这是一条自古至今的璀璨文化带,融入宋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打造高地

(一)以考古成果展示绍兴南宋独特文化遗址高点

▲宋六陵图

(二)文化整合、精神提炼

(三)精准定位、营造环境

▲唐风宋韵

水路、诗路,通达高地。

图片由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戴秀丽

总期:5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