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

停电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东三省用电高峰拉闸限电#

#国家电网客服回应东北多地限电#

#东北限电#等话题

昨天登上微博热搜

据媒体报道,从9月23日开始,东北多地出现了用电高峰时段拉闸限电的情况,沈阳市、长春市等地均执行了限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网友表示,停电已持续了3天,并且时间越来越早,手机也没有信号。

也有网友提到,因为停电导致城市主干道的红绿灯无法正常运行,部分商铺只能点蜡烛营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林市新北水务有限公司曾发文:

“至明年3月,停水停电为常态”

引发热议

“按照国家电网要求,将执行东北电管局和吉林省能源局有关有序用电的精神,不定期、不定时、无计划、无通知停电限电,此种情况将持续到2022年3月份,停电、停水变为常态”。

不过,今天

水务公司就道歉了

并称将严格按公司制度处理相关责任人

“吉林市新北水务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9月27日发布声明称:9月26日,因担心可能临时停电导致公司供水区域用户发生临时停水情况,公司在公众号上发布通知,主要是为了提醒广大用户及时做好储水准备。但该通知措辞不当、内容不准确,给相关用户和公众造成误解。我们为此深感自责,并将严肃对待此事,严格按公司制度处理相关责任人。

声明称,该公司将进一步规范工作业务流程和网络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忠实履行企业责任,竭诚做好用户供水服务。

对于东北多地拉闸限电

国家电网这样回应

9月26日,辽宁召开电力保障工作会议,要求保证有序用电,避免拉闸限电。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表示,目前按照“先错峰,再避峰,再限电”的措施,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营。

对于东北地区限电的原因,在国网吉林供电公司、国网通化供电公司的通知中有所提及:受电煤紧缺、火电机组停机容量大、新能源发电电力偏小和电力负荷增长等因素综合影响,东北电网电力供应持续紧张。

除了东北,一些上市公司也公告

受限电影响临时停产

据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数日内已有二十余家上市公司发布“临时停产”或“临时限产”的公告。公告中,“电力供应紧张”、“配合地区‘能耗双控’的要求”被密集提及。

从这波发布限产、停产公告的公司所在区域看,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云南、广西等地。

8月1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在能耗强度降低方面,有9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为一级预警,其中就涉及江苏,浙江为二级预警;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面,有8个省(区)为一级预警,包括广西、云南、江苏等地。

此后,多省市召开落实“能耗双控”(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工作部署会,不少预警地区采取实质性措施。

如,9月8日至9月30日,江苏省开展2021年综合能耗5万吨以上企业专项节能监察行动;9月11日,云南省发布通知,要求确保绿色铝企业9-12月份月均产量不高于8月份产量;9-12月份工业硅企业、黄磷生产线的月均产量不高于8月产量的10%。

9月16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提出坚决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在建、拟建、存量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单,明确处置意见。

同日,生态环境部网站发布《重点区域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征求意见稿)》,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以石化、化工、煤化工、焦化、钢铁、建材、有色、煤电等行业为重点;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等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要坚决整改。

拉闸限电本不合理的做法何来“深层含义”

近日来,拉闸限电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事实其实并不复杂, 一些地方出现“急刹车式”减排降耗,不少企业被强制性限产停工、拉闸限电。

这些做法本身就暴露出对新发展理念、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认识偏差。然而,在某些自媒体的“解读”中,原本不合理的做法,竟然被赋予了所谓的“深层含义”——认为拉闸限电、限产停工,是特殊的经济手段,是要将出口领域的订单热、生产热主动降下来。

眼下,广大出口企业确实“喜忧参半”。喜的是海外订单源源不断,疫情中全世界都在指望中国制造;忧的是海运价格飙升、集装箱一箱难求、大宗商品原材料暴涨,以及未来的种种不确定因素。

企业有所忧,政府自然应当有所应。优化改善营商环境,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这是疫情以来我国政府始终坚持的政策举措。

比如面对出口行业“一箱难求”的全球性困境,政府部门早已协调方方面面资源,投入化解难题的行动。来自交通运输部和工信部的最新信息显示,经过相关部门的协调,目前我国集装箱月产能已由20万标箱提升至历史最高的50万标箱。据主要班轮公司反映,空箱短缺情况目前已基本缓解,新箱供给已经可以充足保障。

当前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各级政府全力稳外贸,为出口企业保驾护航之时,所谓“限制出口企业生产”的逻辑,无论如何都难成立。

疫情以来,中国出口表现始终抢眼。国民经济稳中有进,广大从事出口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功不可没。

全球“断链”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快速恢复高效运转,也为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防范化解各种挑战提供了坚固依托。

中国经济需要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出口不重要了。如果千千万万的出口企业生意不佳,甚至出现倒闭破产潮,势必影响就业和居民收入。那样的情况下,内需增长、消费升级,只会面临更大压力。

“压减一些出口,内需就上来了”,有些自媒体发表这样的观点无视经济学原理,更脱离我国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稍有常识的读者不会相信这些故弄玄虚的忽悠。

我国广大中小出口企业,确实存在利润率偏低、产业结构有待升级的发展瓶颈,部分行业内部价格战白热化,一些企业单位产值能耗过高,也是现实中的问题。

疫情下全球原材料价格高企、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更是放大了不少出口行业的结构性矛盾。

此时,企业需要转型升级,行业需要补链强链。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并从中深挖潜力、释放活力和创造力,这是当前包括出口领域在内,中国各行各业都需着力的关键点。

而这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都绝不可能通过简单粗暴的拉闸限电来实现。

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中国新闻网、吉林市新北水务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等

相关作者:徐蒙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佳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