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们享受着信息化、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一些不法之徒却剑走偏锋,

进行电信网络诈骗。

北京的林女士通过社交软件认识了翟姓男子,

男子平时甜言蜜语、嘘寒问暖,

一来二去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

此后,男子多次向林女士借钱,

在林女士累计借出1万元后,男子却消失了。

原来,翟某除了姓氏是真的,其他信息都是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海一男子出差入住酒店,

因为闲得无聊,

在手机聊天软件与一陌生女子聊天,

男子按对方步骤操作,进行裸聊,

几分钟后,对方将手机通讯录发送过来,

还附送了一段裸聊视频,索要钱财,

威胁称不给钱就把视频发给他通讯录上的亲友,

男子无奈只得将63880元钱转至对方银行卡上。

婚姻失意的仲女士结识了一名柔情似蜜的“高富帅”梁飞,

确定恋爱关系后,

梁飞向她推荐了一款投资平台,

仲女士在该平台完成首次充值后,

又被梁飞以缴纳个人所得税等理由诱骗陆续充值了104万元。

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检察院

依法对两名“杀猪盘”式

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嫌疑人提起公诉。

以上三个案例是典型的网络交友诈骗,

此种诈骗手法已存在多年,

仍然有“市场”。

同时,诈骗团伙也在利用新技术新应用,不断翻新花样。

例如,利用“网络视频会议”软件“共享屏幕”功能诈骗,

诱导受害者下载网络会议软件并打开“共享屏幕”,

随即偷窥用户隐私信息,

转走钱款。

冒充客服诈骗的路数也很常见。

近日,B站UP主杨可爱发布视频,

带着哭腔自述落入电信诈骗陷阱的经历,

事情起源于她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对方自称是某快递公司的客服人员,

因为寄送的一个快递丢了,

需要对她进行双倍的赔偿,

半小时通话中,16万元不翼而飞。

数据显示,

今年1至8月,

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2万起,

抓获犯罪嫌疑人29.6万名,

同比分别上升40.1%、104.4%。

打掉西南边境偷渡团伙6821个,

抓获偷渡犯罪嫌疑人2.7万名。

高压打击之下,

人们早已认识到电信网络诈骗不只是骗俩钱的事儿,

它不仅破坏社会信任,

一些诈骗行径甚至直接或间接威胁生命安全,

反诈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被进一步强化。

而反诈宣传持续发力,

土味广告“洗脑”,警察破圈走红,

使反诈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但是一些老套路、新手段频频上演,

防不胜防,

原因在哪里?

仅从上述几个案例中,可以窥见端倪。

需求被盯上

在网络交友类诈骗中,

不法分子通过包装造梦,

迎合受骗者心理生理需要,

满足他们对生活的幻想,

男的阳光帅气,有豪车、爱健身,

女的年轻貌美、命途多舛,

殊不知“小鲜肉”本是“二大爷”,

妙龄“空姐”实为“抠脚大汉”。

隐私被泄露

“她报出了我的姓名,

还一字不差地报出了我正在运输中的一个快递单号。”

信息泄露与张可爱受骗有很大关系。

准确报出受害者的信息,

更容易获得初步信任。

这也从预防诈骗的维度,

凸显了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

组织化“围猎”

诈骗分子常常经过系统培训,

每一步都有细分的步骤,

话术统一,分工明确,表演到位,

“普通话非常标准,听起来很沉稳,很像专业客服”。

这边是孤零零一个人,

那边却是一个精心布局的团伙!

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多发高发态势,

是一个系统工程,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平台履行责任、

进行跨国合作等至关重要,

而个人加强反诈防范意识必不可少。

据张可爱说,

她记得转账时手机上安装的国家反诈App

曾多次发出提醒,

但这并没有阻止住她。

反诈的工具,用得好用不好,还是在人。

对一些恶意的欺诈信而不疑,

对一些善意的提醒视而不见,

是很要命的。

来源:央视网转自: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