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一勋章”获得者、人民艺术家吕其明,带来“望道大讲堂”首讲。本文图均为 复旦大学 供图

9月26日,在《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悠扬曲调中,“七一勋章”获得者、人民艺术家吕其明,来到复旦大学“望道大讲堂”首讲。他正是这首名曲“土琵琶”的创作者。
1930年5月,吕其明出生于安徽无为县,19岁到上海,成为文艺兵。吕其明感慨,他的生命里融入了难以割舍的上海情结。在上海这个第二故乡,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讲台上,这位91岁老者精神矍铄,与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四个梦想。
第一个梦想,“小人小马小刀枪”。1938年,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来到他的家乡,纵队司令员张云逸来拜访其父吕惠生,商谈抗日救国大计。“他们说新四军也有小战士,也去打鬼子,那叫‘小人小马小刀枪’,他们讲红军时期的故事,讲儿童团怎么站岗放哨等等,讲得我心里痒痒的。”吕其明说。
1940年,吕惠生因支援新四军被盯上,带领全家投奔新四军。是年5月,吕其明参加新四军,十岁的他,成为二师抗敌剧团的小团员,实现了第一个梦想。从此,他的生活命运,紧紧地和中国革命连在了一起。
第二个梦想是“小提琴梦”。1942年,著名作曲家贺绿汀来抗敌剧团指导工作,待了三个月。吕其明回忆,“有天晚上,皓月当空,我听见远处有琴声,就跑过去,看见作曲家在一棵大树下拉小提琴,非常优美。我想世界上还有这么优美的音乐?真是听傻了,感动得不得了。”
贺绿汀一曲拉完,看见了他,问了一连串的问题。“他问我喜欢音乐吗?我说喜欢。他说,你现在12岁,正是学拉小提琴的时候,赶快叫你爸爸买个琴,抓紧学。”吕其明说道。此后,他就患上了小提琴的“相思病”。1947年,吕其明被调到华东军区文工团,分到了一把小提琴。时隔五年,他圆了第二个梦想——“小提琴梦”。

复旦大学学生合唱团合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第三个梦想,“音乐梦”。1946年,七师文工团转来一批战利品,其中有一架钢琴,一个留声机和一批唱片。吕其明在上音乐欣赏课时听到贝多芬第六交响乐第二乐章,“美极了,小河流水,小鸟鸣叫,将田园的风光演绎得淋漓尽致”。他在心中又种下了一个梦想,“我哪天能够写交响乐?”他的第三个梦想“音乐梦”,历经几十年,也实现了。
第四个梦想,“电影梦”。1947年,华东军区文工团有一个电影放映队。“电影放映时,观众简直是人山人海,大家都非常喜欢看,我也是很着迷。特别是里面很多好听的电影歌曲,祖国进行曲等,我很震撼。电影太神奇、太美妙了”,就这样,吕其明又做起了电影梦。
1949年5月吕其明跟随文工团进入上海,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吕其明脱下军装,转业到上影厂。1951年,吕其明走上电影作曲岗位,一干就是七十年,实现了自己的“电影梦”。
吕其明勉励同学们,“人生要有梦想,梦想就是人生的追求,要用百倍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进入电影作曲的工作岗位后,他笔耕不辍,累计为60多部电影、200多部(集)电视剧创作音乐。他配乐的电影作品有《铁道游击队》《红日》《庐山恋》《城南旧事》《焦裕禄》等,同时还创作了10多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2011年,吕其明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
2021年6月29日,吕其明荣获“七一勋章”。那日,他伴着自己谱写的《红旗颂》乐曲步入了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当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多么熟悉的旋律,多么庄严的时刻,我感到无上光荣。”
望道大讲堂结束后,复旦大学合唱团唱起《红旗颂》, 吕其明连连赞许,“唱得挺好的”。
“下次你们演唱时,可以再重复一遍这段词。”当同学们唱“同一片旗帜下,我们排成行……”时,吕其明提出建议,“用铿锵有力、激情澎湃、短促的逐步渐快地再演绎一遍,然后再用深情的方式将歌曲推向高潮。” 91岁的吕其明举起双手,即兴编创,激情指挥,合唱团二次演唱《红旗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