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国家为何要在这时限电?“限电拉闸”的背后,是中国下的一步大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场上关于限电的讨论愈演愈烈。

其中一个逻辑非常清奇,说上游原材料是外国势力的圈套,我国政府的限电是大国博弈,是金融战争,在争夺定价权,大家辛苦一把,勒紧裤腰带也要防范住输入型通胀。

言之凿凿,初心是好的,但逻辑上完全站不住脚。

首先看大国博弈,9月份美联储议息会议,美国自己都在商量taper缩减购债,财政政策退出刺激了,说直白点,拿什么打金融战?难不成,继续增加投资?把自己的债务再弄起来,然后把世界上唯一的供应链大国给打死?然后大家一起完蛋?

同时,美国疫情被控制之后,工厂复工,从客观上讲,大家面对原材料的境遇是一样的,此刻抬高上游原材料成本,那不是,继续加大自己通货膨胀程度,难不成要搞成滞涨,那水不是白放了。

所以,金融战与大国博弈,在这里都根本站不住脚。

那么,限电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1

笔者的答案是,行业供给格局与某些地方政府“运动式”减排造成的。

先说行业格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测算,火力发电依旧是我国发电量的主力,总占比可以达到72%。

但是,煤炭行业现状却不容乐观。

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供给侧改革,煤炭去产能,动力期货价格从2016年到达谷底200多元一路上涨到今年初的700元左右区间。加上疫情的影响和与澳洲关系的原因,今年进一步上涨到了今天1220元。煤炭价格的上涨,但是用电的需求并没有改变,供给减少的情况下,能源缺口较大。发电企业亏损运营,进一步收缩了扩展规模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指引之下,部分地方政府已然在减碳KPI考核下出现“运动式”行为。

燃煤发电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若简单地将减碳与减煤划上了等号,并谋求在几年之内完成数十年的远景目标,操之过急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东北证券经济学家付鹏就在报告中提到:

“双碳”目标要建立在科学的工作节奏上,要建立在生活生产负担合理有度的基础之上。“双碳”战略是长达10年和40年的远期目标中央已多次发声提醒,在完成长期目标的同时也要注意对过激行为的纠偏,但从结果看收效甚微。上述问题在一二季度调研中已初露端倪,我们曾撰写汇报稿向上级建言献策,对于地方政府的碳中和、碳达峰,时间紧、任务重,但也要防止“一刀切”的运动式改革。

其实说的更直白点,去年国家为了托底经济,加上出口确实旺盛,用电额度给的比较宽,而今年出口没有那么旺盛了,加上碳达峰第一年,很多省调控到位把用电额度压回来了,有的省心里有小九九,想刷刷GDP,该压的动作没有做出来。

说的更简单点,行业供需格局错配,以及某些地方政府一直在博弈试探中央政策底线,正是这场限电危机的始作俑者。

2

个人认为,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对于调节行业供需格局的关注,比如结合我国现今能源格局做出全国统筹,活用中国碳交易市场,不能让一方的减碳行为由另一方来买单。建立碳指标的区域协调分配及补偿机制,由需求方支付对价补贴上游供应,以“电税”形式而不是以“电价”的方式为向非化石能源转型和发展买单;

同时,对于追逐短期GDP增长、运动式减排,以及一刀切等问题,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减碳措施,根据当下的情况,应该尽快的纠正地方政府极端做法,双碳KPI考核的方法需要更加的细化,而不是一味的把锅往外甩。

现在好了,真正的问题没有人说,反而舆论导向开始转为,大家开始含泪支持国家争夺定价权了。说起来真的可怕。

而如果真正的危机没有被说破的后果就是,继续以上操作,更大的民生问题将出现。

最明显一个就是,冬日供暖出现紧缺。

据供热专业人士透露,以郑州为例,一半以上的热源要依靠火电。现在问题不被解决,调节好能源供给格局,打破地方政府的小九九,大宗市场继续被炒爆,你放心,到了冬天,限制供暖只是时间问题。

到那时,等着我们的将是一个寒冷难捱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