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的秋天,杜牧在东都洛阳担任御史一职。这一年,在扬州任职的弟弟患了眼疾,杜牧焦急万分,他在洛阳城找了一位医生,一同去探望他的弟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牧和医生在途中,路过扬州的禅智寺,当时正值秋季,寺庙前的古树上秋蝉嘶鸣,松树和桂树呈现出一种萧瑟之感,杜牧有感而发,遂写下了这首《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首诗开篇便描写了秋天独特的景致。一场秋雨过后,万物似乎都染上了一层秋天的韵味,甚至可以清晰地听到秋蝉的鸣叫声,只不过这种叫声没有盛夏时节那么嘹亮,而是有些沙哑、凄凉,蝉儿似乎也感受到一丝悲秋之感,发出了生命中最后的呐喊。

一阵秋风过后,松树和桂树随风摇摆,发出萧瑟的声响。忽然从树上飘落几片落叶,才感受到秋天真的来了,此时,秋意正浓,草木有些凋零,给人一种凄冷、孤寂之感。

此时台阶上,长满了青苔,青苔非常浓密,也表明此地很少有人来访。人迹罕至之地,却是白鸟们的天堂,它们很愿意停留在此,迟迟不肯飞走,也展现出这里环境的清幽和空旷。

禅智寺的树林非常浓密,此时夕阳西下,最后一抹余晖透过暮霭深树,斜射在小楼上,像是在黑暗之中寻到的最后一丝光明。诗中的“生”和“下”二字,看起来再寻常不过,放在诗中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杜牧眼中的秋日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幅动态且流动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的最后一句,一改前面幽静的描写,为我们描绘出扬州城歌舞升平的景象。西竹路,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因杜牧在此处筑亭,名曰竹西亭,又称歌吹亭。

诗人将“竹西路”代指扬州,当时的扬州城,十里春风,市井繁华,热闹非凡,而禅智寺幽深宁静,人迹罕至,可以说两个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衬了诗人在禅智寺孤独落寞的心境,正可谓“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唐代官员的制度中,只要官员请假百天,就要被停职。令人感动的是,杜牧为了给弟弟看眼疾,毅然辞职照顾亲人,这便是血浓于水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