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1年中关村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在京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会丁仲礼副委员长出席论坛并做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国家能源局总工向海平等领导出席会议。

该论坛聚焦“碳中和科技创新路径”,旨在厘清“双碳”目标下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路线布局,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跨领域综合交叉,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及碳中和愿景的技术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侯建国在致辞指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涉及能源结构、工业交通、生态建设等各领域,迫切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其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要拿出一张路线图,解决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问题;提出一批新理论,突破降碳固碳的原理问题;攻克一批新技术,解决减排增汇的工艺和装备问题;记好一本收支账,解决碳源碳汇的监测核算问题。

张玉卓在致辞中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工业转型是关键,需要实现能源和产业结构系统性变革。一是要有序减碳,确定碳排放的顶点和峰值,从国家层面研究能源结构;二是要大力发展CCUS技术,促进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三是树立全民低碳意识,汇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四是要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科技合作,主动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共促世界可持续繁荣。

丁仲礼在主旨报告中指出,碳中和目标对科技界提出了新考验。实现碳中和,要从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和固碳“三端发力”,“技术为王”是鲜明特征;要从“引进、吸收、再创新”的传统创新模式向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转变,勇于针对未来需求,主动开展有较高失败风险的探索。“一盘棋式”组织全国研发力量,建立技术联盟,明确责任体系,开展技术攻关,支撑产业先进性,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力。同时,要与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相结合,通过生态建设提升我国固碳能力;要深入研究碳排放相关的核心科学问题,争取“固碳量”和“碳中和”的话语权;要关注并算清全球以及各国的“收支账”,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谈判提供有力支撑。

杜祥琬就“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做了系统阐述,源头以风光等新能源为主,多元能源发展和协调互补,输送侧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和配电网,使电网可观、可测、可控,并提升电网的灵活性;结合物理、化学储能(热)及氢能技术,强化“身边取”和“分布式“能源方式提高中东部地区能源自给率,并以需求侧管理作为一种灵活性资源,形成安全、可靠、灵活的新型电力系统

谢克昌以泛能源大数据为核心,结合科技、生态、经济、气候、环境、健康、安全、社会等方面对双碳战略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双碳”战略是系统性工程、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科技是重中之重、能源新技术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节能降耗是减排第一要务、煤炭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是我国主体能源,但需与其他能源协同共济;基于泛能源大数据理念,利用信息熵加权从四个方面评价了目前主要减排措施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节能提效碳减排效果最佳,其次是自然碳汇和能源结构转型,建议开展评价体系、碳足迹核算方法与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合理引导减排措施、坚持共区三原则,强化碳排放责任划分;加强能源与智能化融合等措施科学实现“双碳”目标,同时,也要警惕非系统减碳操作引发的系统性破坏,急功冒进减碳操作印发的经济刚性破坏,时时、事事、处处减碳操作印发的社会不公,无视“双碳”科学性的“摊派式”减碳以及西方利用不对称的“双碳”问题遏制中国发展等系列风险。

我国发电和工业行业排放二氧化碳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约80%,能源和工业如做突围?刘中民指出能源低碳转化路径方案,通过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等路径可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中国科学院能源基础研究取得突破进展,多项技术示范落地,如: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第三代甲醇制烯烃、甲醇制乙醇、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百兆瓦级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张家口黄帝城小镇100%可再生能源示范、液态阳光燃料合成等。

作者:许琦敏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