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 《编舟记》

作者 | 拙棘

本号原创首发

前段时间有人写文章问,中国怎么才能从论文大国转变为论文强国?

有人回复说,这还不简单,只要给出论文强国的评估指标,有指标就能给你搞出来。这自然是在抖机灵,是反讽。讽刺的点在于,当我们问如何能从论文大国转变为论文强国时,心里想的就是,我们现在处于灌水刷数据的阶段,实质性的学术贡献远远没有论文篇数乃至引用数体现的那么好,而“给出指标、刷出指标”恰恰是一种刷数据思维。

但这几乎已经是学术界的主导思维了。很多人,特别是在这套项目-论文体制牢固建立起来后接受学术训练的人,已经不会对做学问和刷论文拿项目作出区分了,它们就是一回事,后一方面成功也就意味着学问做得好,丝毫感觉不到做学问和这套量化考核体制之间的张力,没有内心的痛苦,只有焦虑,为发不出论文申不到项目焦虑。

这本质上是一种做题家心态。做题家的特点是做人功利,对体制迎合。他对所做的事情没有一种内在的热爱,一切都是混出头的手段,因此不会为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被亵渎而痛苦,不会做“无谓的”挣扎。出题人掌握着资源,他永远不会去怀疑题目本身的合理性,唯一想的就是乖乖答题,把资源拿到手。

做题家的特点是,到什么地方就立即把规则摸清楚,然后制定方略,最高效地利用规则获得好处。比如一进大学就把绩点、实习、社团等事物的价值搞明白,然后投放相应的精力,用最高效的手段获得最好的结果。比如马上去打听哪个老师上课轻松给分高,等等等等。

自从做题家这个词出来后,我们经常能听到这种对话:

“为什么他学历/履历这么好,却……”

“做题家呗。”

这种对话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做题家善于利用规则,总是在各种考核中如鱼得水,把自己包装得光鲜亮丽,因此表面上的自己总是远比实际的自己优秀。

人类社会离不开规则,但规则是辅助我们把事情做好的。不关心事情本身,只想着利用规则获得好处,结果就是投机取巧的人上来了,老实人被埋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