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3311字 | 阅读需7分钟

经中国政府不懈努力,孟晚舟女士已经乘坐中国政府包机离开加拿大,回到祖国与家人团聚。

在孟晚舟归航的信息疯狂刷屏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注意归航的线路。

中加两国之间的航班,一般是北太平洋航线或阿拉斯加航线。这次航线选择的是直接北飞,穿越北极和俄罗斯上空。至于原因,坊间有多种说法。本文认为,从北美洲飞回中国,经北极是最近的路线,可以节省大约3小时的飞行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孟晚舟的妹妹微博来看,昨天中午12点28分,包机经过北极上空。

9月25日晚,孟晚舟抵达深圳机场。

冻,一个汉字让我迷失了南北西东……阿尔丁夫推断:“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中的“南” 实指今天的“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竖版系列世界地图

东西南北,也许只有搁在今天的麻将牌局上,才会有人操心。

作为一个汉字粉、方向感很强的北方人,第一次细心打量汉字“冻”的那一刻,我从麻将桌边站了起来,并且整体惶惑了。

按说,大中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暖湿,北方干冷,这是古人不应忽略的常识。既然是常识,造字的先人,你在构造与冰、冷字同义的“冻”字时,为啥不是“冫+北”,而是“冫+东”呢?

我们知道,冻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边的“冫”,即是“仌”,支楞楞的分明是冰的象形;右侧的东,据说只表音。《说文》上说过:“冻,冰也”。《礼·月令》也说:“孟冬,地始冻。孟春,东风解冻”。《风俗通》也说道:“冰,壮曰冻”。《说文解字注》讲得就更明白了:“冻,仌也。初凝曰仌。仌壮曰冻。又于水曰冰。于他物曰冻。故月令曰:水始冰。地始冻。”这就是说,水凝结叫冰,地始寒叫冻,分得虽然很细腻,但都与冬有关。

惶惑之上的惶惑是,“东”竟然与“冬”同音。

文字的力量 中国国家历史图片 摄于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难不成在古人观念中,东=北?这可是个乾坤倒转的大秘密。

依据这个破天荒的“世界观”,我们试着来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美国在中国的什么方向?

东边?

错,是北边。

中国和美国之间隔着什么洋?

太平洋?

错,是北冰洋。

这是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郝晓光给出的新答案,而且这个答案被中国军方认可了。这两个长久以来存在于中国人印象当中的常识误区,郝晓光破除的方式,说起来很简单,就是画一个竖版的世界地图。

看世界的另一个视角

据说,在《竖版世界地图》公开发行之前,这份地图已经在多个单位作为国防科研用图内部使用。中国军方开发北斗卫星系统时,采用的就是这份地图,才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失误:一旦有一颗美国方向的导弹来袭,挂在太平洋上空的卫星,肯定要比挂在北极附近的卫星更晚看到;换句话说,美国的导弹应该是从北极上空来,因为这个距离最近。

在传统地图上标示的航线,中国到欧美一律取道太平洋。2002年9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依据新编世界地图北半球版,制定了通往美国的北冰洋航线。相比走太平洋距离近了约8000公里,单程飞行比过去减少3个多小时。

当我们假设:

N=E(北等于东)时,汉字“冻”内隐的秘密就不难破解了。这就意味着:

E=S(东等于南)。

S=W(南等于西)。

W=N(西等于北)。

总之,南北东西四方位在古今人的思维中,整体按“顺时针90°方位偏移了。简单地说吧,假如以日出方向为南,日落方向是北。当我们面向日出方向时,左侧就是东,右侧就是西,也就是说今天的南,曾经被当成了西,今天的北曾经被当成了东。

四方按“顺时针90°方位的移位”现象,较早是由日本学者大叶升一提出的。大叶升一发现,元朝和伊利汗国时期的文献中,尤其是从元朝角度观察西域的有关记载中“出现了很多顺时针90°方位的移位”。所谓“顺时针90°方位的移位”,指的是将日出方向称为“南”,将南称为“西”,将西称为“北”,而将北称为“东”这样一种现象。

大陆学者们在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布局演变时,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夏商周三代直到西汉这一漫长时期,中国古代都城都是“坐西朝东”的,即都以东门为正门,并加以华丽的装饰,称之为“阙”。

1983年,著名史家杨宽在“第三十一届亚洲北非人文科学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整个长安城的布局是坐西朝东的”。理由是:“只有东城墙的城门两侧设有门阙”,“城内主要皇宫长乐宫和未央宫,也都是坐西朝东的。长乐宫虽然四面有门,只是东门和西门有阙。未央宫则设有东阙和北阙”。

杨宽指出:“在西汉、东汉之际,都城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整个都城的造向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由西城连结东郭或西南城连结东北郭的布局,变为东西南三面郭区环抱中央北部城区的布局。

史料证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东汉洛阳城建成以后,小城位于大城的北部中央,朝向转变为“坐北朝南”。宫廷朝向与城市正门走向的不同,充分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礼仪的改变——从“从西朝东”为亲的以家为中心的礼制,到“坐北朝南”为尊的君臣关系礼制的转变。

根据上述现象,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阿尔丁夫推断:“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中的“南” 实指今天的“东”。

汉字“北”在甲骨文中写作“ ”,表述的正是脊背的象形,将脊背的方向定义为北方。那么,前方定义为南方,便顺理成章了。阿尔丁夫认为,人们最熟悉的客观物体莫过于每天出没的太阳,于是人类族群无不以日出、日落作为参照物。一旦以每天的朝阳作为参照物,人的体位指代方向便摆脱了随意性,具有了固定不变的属性:胸前方向指的总是日出方向(东方);背后方向自然总是指日落方向(西方);另外两个方向便不能不总是指左手方向(北方)和右手方向(南方)。简称便是前、后、左、右。也就是说,人类先有东西或先知道东西两个方位,然后才有南北和南北的概念的。

远古人为什么“先有东西”或“先知道东方和西方”两个方位呢?毫无疑问,那是原始太阳崇拜的结果。太阳学派的创始人麦克斯·缪勒认为,“最早的神是太阳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阳崇拜。”太阳神话是一切神话的核心,一切神话都是由太阳神话派生的。类似“太阳是生命之源”这类思想是后来产生的,但是远古人对太阳能给人驱走令人恐怖的黑夜,带来光明,并能为人驱除寒冷带来温暖,仅此就足以令他们感激涕零并为之顶礼膜拜了。

文字学家杨树达在《秦汉坐次尊卑考》一文中写道:到了秦汉时期的坐次,自天子南面不计外,东向最尊,南面次之,西面又次之,北面最卑。由于远古人“同现在的孩子一样,都是把太阳的出没作为标志的”,是“从太阳东升西降总结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鸿门宴上,项羽、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北方民族的先民,自从脱离自然洞窟自己营造简陋住房那天起,出于对太阳的崇拜,就将住房的门对着太阳,用句现成的话来说,就是“东开向日”。这样一种做法相沿成俗,流传久远。

汉字别吟: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我可能是做了一场梦

也可能是醉了,一不小心脚下悬空

然后,咚的一声

从桃花源跌落

季候布置已久的冰窟窿

天旋地转,万木凋零

水滴铸成利剑

悬于我童年老屋的檐下

一切流质突然拒绝对话,如同血液

凝结在青春期,一动不动

我果然是做了一场梦

在一个汉字上迷失了南北西东

宇宙四方在冰点以下

沿顺时针方向跑偏了90°*

许多鸟儿扑闪着翅膀逃离现场

寻找暖意的啄理

只有喜鹊和乌鸦

还坚守在枯枝间传讯

死生或悲喜

还有小小麻雀,懵懵懂懂

像道边的算卦人

留在此间问卜

我醒转的时候

所有的庙宇和殿堂都转身向东

朝拜,或者早朝理政

它们和太阳一样

满面酡红,我可能是真的醉了

任思绪晾挂在纠结的指北针上

等待解救的春风

*所谓“宇宙四方沿顺时针方向,瞬间偏移90°”,指的是将日出方向定义为“南”,将南称为“西”,将西称为“北”,而将北定义为“东”这样一种现象。否则,何以解释“春风解冻”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点击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