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厂将会面临无班可加的局面!”近几年,随着制造业不断向东南亚转移,许多人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表示堪忧,认为中国制造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那东南亚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这对我国来说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我国又该如何应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制造业转移东南亚这些事啊,其实大家都不陌生,毕竟从好几年之前就有国外的企业将它们在中国的代工厂转移到了东南亚或者非洲地区。其中就不妨有咱们熟知的耐克、阿迪等产品。

而国内也有波司登、喜临门等企业跟随制造业的发展潮流将厂房转移到了越南、柬埔寨等国家。毫无疑问,世界制造业的又一次转移已经开始。而网络上也有许多要留住制造业的言论,但事实咱们都知道,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或者说这是我国制造业早晚都会经历的事情,无论你愿不愿意,任何人都无法阻拦。

因此与其制造焦虑不如沉下心来咱们好好分析一下这个事情,难道“工厂无班可加”就真的只是一件坏事吗?

哪些企业转移到了东南亚呢?

从2013年以来,就不断地有国外企业将自己的制造厂转移出去,不少产品的厂标也由 Made in China 改为Made in Vietnam或者是Made in Cambodia。选择转移代工厂的国外企业除了咱们上面提到的耐克、阿迪达斯等服装企业外,还有苹果、三星等消费电子行业

2019年11月,三星宣布关闭位于我国广东惠州的最后一家中国手机工厂,三星产品完全退出中国制造。将这些原来由我国承担的手机加工环节转移到了印度、越南等国家。苹果也将10%的iPhone12的产能转移到了印度。而转移走的这些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低端制造业,说白了就是没有很大的附加值的产业,在那里工作的工人不需要很多的技能,每天就是坐在自己工作的地方一遍遍地重复着工作。比如咱们所熟知的富士康,在那里上班的工人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实施准军事化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企业为啥要转移出去呢?

其实原因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这一类企业普遍位于微笑曲线的最下方,属于附加值最低的一个环节,所获得的利润也比较少。因此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追求的就是低成本。

而我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本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根据国务院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是我国劳动力供给与人口红利的一个拐点,在此之后,我国的老龄化现象逐渐加剧,劳动力缺口逐渐增大,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廉价的劳动力少之又少。而除了劳动力价格之外,政府的态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成本。在过去,政府一般会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或者土地优惠等政策,鼓励制造类企业在该地投资设厂。

但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政府不欢迎这类低附加值的产业进入,一些优惠政策也就随之消失,企业的负担就会相应的加重。再加上近几年,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各地都在加大环境保护的整治力度。许多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只能选择购买大量的设备处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等,这无疑会加重此类企业的负担,提高企业的成本。而人民币的升值,中美贸易摩擦等,都会提高企业的出口成本,部分企业为了躲避关税上涨,将部分产能向国外转移。

可能说到这里有粉丝朋友会提出疑惑,我国不是还提出了2025制造强国战略吗?怎么现在却不鼓励这些制造业在国内建厂了呢?那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制造业呢?

答案当然是需要的。但我们不需要低端制造业,我们倡导的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员即使以后不在该企业中,但也仍旧可以将在该企业学到的知识传递出去,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咱们是否有必要对我国制造业转移东南亚过度的担心呢?

作者认为是不需要的。首先,咱们从前面转移出去的企业类型可以看出,这些企业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高附加值的产业,而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产能的企业。而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不会轻易地转移,这不仅仅是因为政府会给许多的政策优惠,还在于这些企业所看重的并不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而是我国的科技人才以及当地的配套设施。

其次就是制造业转移是不可避免的。从19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至今,全球的制造业一共经历了四次转移,制造业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之后到了中国的手里。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制造业在产业基础、市场规模等方面形成新的优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现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第五次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也就是从我国转移到东南亚各国。这样的产业转移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我们将把制造业的重心逐步转移到高端制造业中。

再者一些低端制造业的转移可以给东部地区更多的空间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还可以促使我们国内的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虽然制造业中心的转移无需我们过度担心,但我们也应考虑如何处理制造业转移之后我们就业压力变大、订单逐渐减少等问题。同时,随着西方国家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不少高端制造业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回流。我国也将面临产业链两端挤压、制造业空心化等风险。

作为制造业中心的转移方,中国需要怎么应对呢?

首先应该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能够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引进优质制造业,落实制造业扩大开放政策,鼓励高端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的研究。最后就是在中西部地区设立示范区,积极承接东部转移出来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