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骑行中国》海报

1994年彼得拍摄的影像

彼得骑行的这条路线紧扣着中国第一、二级阶梯的地理分界线上,镌刻着光阴里的变与不变,渗透着对中国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元素——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经济带构成。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变幻以及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其间尽显无疑。
充实的历史影像生动重现历史时空。在彼得的记录中,曾经的中国,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工具不够丰富、休闲方式不够多元、衣着服饰样式较为单一。白色的衬衫、蓝色的工装裤、样式单调的二八自行车是最为街道上最为常见的生活元素。
平实的纪实视角全面融入当代情境。北京的自行车车友们在黄花城水长城自在驰骋;自行车车店里品牌多元、各式各样的全套骑行装备颜色丰富且性能过硬;曾经简陋的学生宿舍如今已经有了供暖系统,变得现代、时尚;曾经坑坑洼洼、还是建筑工地的三环现在已然成为巨大、便捷的交通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彼得和骑友们

国际学院的教师在整洁明亮的教学大楼里教导留学生们;新时代中国少年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高声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第九代守陵人对于文化古迹的保护有着全新的认知和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时隔27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如此巨大。曾经尘土飞扬的、黑漆漆的,只展览的一些化石和图表的博物馆如今宽敞明亮、展品丰富;以往完全开放的清西陵已经受到了专业规范的统一管理,其间的文物受到了更好地保护,文化得到了更好地延续。
影片基于彼得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跨越了创作团队的客观纪实、中国人民的自我呈现以及其与中国有着深厚情感的外国友人的多元视角,运用对比的方式,细腻且理性地呈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
如彼得所说,"我很清楚,很多西方人,他们不理解中国,他们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开始发展、开放以及转变。"在中国骑行并记录中国对彼得而言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他迫切地想要向世人展示这一时刻,他希望让更多人能与自己一样亲眼看一看中国的变迁。
彼得眼中的中国拥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无限的社会活力,人民温暖慷慨、热情洋溢。他对中国的历史尤其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与非常诚挚的敬仰。在他看来,投入力量重建城墙是对于历史的一种回顾和尊重,这很重要。“希望西方人会欣赏这种历史和力量。这意味着中国并不是一个新兴的现象。”

彼得和自媒体博主乐博

自媒体博主乐柏是彼得的新朋友。非常活跃、很有性格的乐柏热爱且擅长短视频的创作,借助于短视频平台,他从西方人的视角去观察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通过短视频了解一个思维方式,一个国家,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更自然的一个方式。
彼得与乐柏之外,主创团队的镜头之下,还有来自博茨瓦纳的学动画的女生、来自塔吉克斯坦的想学电影摄影的男孩……这些人同样来自于其他国家,他们用相似却又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与中国,他们有着同样的使命和热情——努力地和中国人交流沟通,并从中国的文化中获益。
据了解,创作者并未完全沉溺于自身的主观判断和西方人的他者视角。作品也尽可能地融入到原生态的中国情境、融入到彼得的中国好友的日常生活里。中国人民、物价情况、防疫状况、网络支付、手机应用都在彼得的视野中。
在中国孩童充满稚气的“你喜欢汉堡吗?”的提问声与彼得记录下的中国人民灿烂笑容的交相辉映中,中西方人民对于彼此以及世界文化的好奇与热情显露无遗。
在彼得·克罗斯比曾经走过的并不平坦的骑行线路同27年前几乎完全一致却又有着全新面貌的路线的对比中,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中西交流的文化使命与命运共通的世界图景将得以描摹和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