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青年,有文化上过学的青年人们。知青这个词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名词,泛指的是从1968年开始到1978年末这一段时间内自愿离开城市主动下乡去农村务农或者去边疆保家卫国的青年人们,他们的学历大多都是初中或者高中。但即使是这样,他们在农村、边疆这种地方几乎也都是人人追捧的对象,毕竟在当时那个年代真正上过学,认识几个字的人在这两个地方确实是少之又少,一只手基本上就可以数个清楚。

廖晓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那些自愿离开本来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来到农村的知青外,还有部分是本来家就住在农村,只是到城市里去上学,这次毕业下乡也不过是重返家园,这类知青被称为“早起知青”或者“返乡知识青年”。

很多青年见惯了大城市的尔虞我诈和灯红酒绿,到了农村看着这淳朴的风土人情和热情好客的大爷大妈们,总是难免会产生感情,所以也有不少知青会在下乡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位觉得是自己的真命天子或者真命天女,廖晓东就是其中之一。

(一)父母不幸离世,仅剩她一人,幸被老战友收留

廖晓东1947年出生,他们一家人都是为国效力的,廖晓东是老红军的后代,廖晓东的父母在当时也一直跟着解放军为国效力,当时国共两党也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大多的解放军都不得不南下加入战争保卫国家。父亲在战争中不幸失了性命,母亲虽然悲痛欲绝,但她也始终放心不下国家的战争,思虑再三后决定自己亲自上战场去完成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临走前她将女儿廖晓东托付给了自己比较信任的老朋友照顾。本以为自己会完美地完成丈夫的事业,却没想到自己也在战场上突逢意外,离开了人世。可怜廖晓东小小年纪就经历父母离世的噩耗,老战友收留了廖晓东,把她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来培养,养父母也因为廖晓东父母的事情对她的教育也十分严苛。

廖晓东本人也十分争气,在学校的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在学校评奖也一直都是家常便饭。养父母家的小孩也一直把她视作自己前进的榜样。

1968年,廖晓东以十分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当时知青这个词语已经大面积得到了推广,所以在当时像廖晓东这种知识分子下乡进行深度学习,而对于廖晓东这个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来说农村这个词和它这个地方都是十分陌生又新奇的,她对于农村的印象还只是来自于那些电影情节里的描写。

虽然当时电影上的农村生活又苦又累,环境也是荒凉无比,和廖晓东这个细皮嫩肉的城市小姑娘根本就完全不搭,但廖晓东在知道自己有许多同志都已经参与了下乡再教育这个事情后,自己也是十分向往那里。

毕竟在城市里生活了这么久,她还从来没有体验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的作息,也没有亲手做过农活,而且在当时知青下乡是上级领导们都十分提倡的事情,廖晓东觉得自己去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而且也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心已经有了想法的廖晓东回到家后立刻和养父母报备了这件事情,而且也说明了自己对下乡这件事情的想法,父母有些担心她,毕竟一个从来没吃过什么苦,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姑娘虽然想报效国家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他们还是出于担心并不建议廖晓东下乡,毕竟报效国家有那么多方法们不一定非要孩子下乡去到农村来实现。

而且廖晓东成绩也这么的优秀,以后肯定还会有其他更好更大的舞台等着她去发展,也会有更好的未来和前途。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如果廖晓东出现什么差错,他们还怎么有脸去见九泉之下的老战友。

但即使养父母对廖晓东劝说了这么久,她的态度却依然坚决,父母拗不过她,最终思虑再三还是同意了她的想法。她对养父说道:“下乡的日子再苦,也不敌父亲母亲万里长征苦,你们可以献出自己的热血,我也一样。”

(二)离开城市来到农村,响应号召,也为了自己的信念

所以就这样,在1968年21岁刚从高中毕业的廖晓东就这样踏上了下乡的旅程,离开了青岛这所灯红酒绿的大城市,来到了偏僻荒凉的诸城县。起初刚到诸城县的时候,那里的领导看见廖晓东这一批人大多都是一群细皮嫩肉娇生惯养的小姑娘们,所以安排到了一个并不算很艰苦的村子。

本来领导也是出于为姑娘们考虑的原因才做了这个决定,但廖晓东在了解到自己现在所在的村子不是这里最艰苦的,她立马申请调换,将自己调到更艰苦的村子。领导自然是乐见其成,毕竟没有几个城市里来的小姑娘愿意主动到那样艰苦的环境去工作的,但廖晓东却首当其冲,主动申请自己去到最艰辛贫苦的贫穷山区插队,没有任何怨言,这简直不能太好了。

那个地方的路跟它的贫困简直直接成了正比,路上坑坑洼洼还十分难走,本来几人是坐着拖拉机前进的,但到了半路他们却不得不下车,因为前面的路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路,十分崎岖,拖拉机车根本就没有办法正常前进。

尽管如此,廖晓东却十分激动,因为这里的路直接就表明了这个村子的贫穷程度,廖晓东觉得这才是自己该来的地方,这才能完全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帮助大家。

进了村子,村里人对城里面新来的知青都十分新奇,所以看见廖晓东来到了他们村子,大家都十分热情,还纷纷将自己家里压箱底的好东西、新奇玩意儿都拿了出来想给廖晓东,但她都一一拒绝了,她表示自己来到这里并不是来炫耀自己知青身份的,从自己决定下乡的那一刻开始,大家全部都是一样的,既然来了就不可以搞特殊,大家都是一样的。

一席话下来让村子里的人们都纷纷刮目相看,大家对她的印象也十分的好。廖晓东很快就进入状态,在干活方面从来就没有任何地心疼自己这一说,大量的工作让廖晓东的手上很快就出了几个不大不小的水泡。

但她都一直咬牙坚持,就连村里的村支书都有些看不下去她这么一个柔柔弱弱的女孩子这么拼命,建议她找一些轻松点的活干,但廖晓东却连思考都没有直接拒绝,臭臭的粪坑、不知多重的担子和崎岖到不行的村路,廖晓东都一次又一次地坚持了下来,从来没有说过任何一句怨言或者想要放弃的话。

除此之外,廖晓东还在这之后主动接受了贫下中农再教育。也正是在这里,廖晓东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根本就不会教给她的知识,那些理论知识还是需要实践和社会经历来进行打磨完善才可以变得更完美。

(三)村子就是自己另一个家,为了村子的发展日夜奔波

廖晓东真的有把这个小村庄当成自己第二个家,她一直尽心尽力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即使自己好不容易有了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但她却依然只空出了极少的时间,其他的时间还是在为别的家庭奔波。

而在之后的忆苦思甜大会上,卢兆东在会上大倒苦水,他说:“俺家三辈讨饭,三辈没媳妇,三辈孩子没有娘——爷爷捡了俺爸爸,俺爸爸又捡了俺,俺这都三十多岁了至今还是光棍。……多亏毛主席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俺这才革命造反当上干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卢兆东这番话彻底将廖晓东震撼住了,别人家贫穷她可以帮助他们干活赚钱,但卢兆东没有对象的事情该怎么办?廖晓东为了这件事想了好几天,她思前想后想不出什么特别好的办法,最后决定自己和他在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提议一出就受到大伙的一致反对,大家纷纷前去劝说:“解决贫民的婚姻问题可以去帮忙介绍合适的人,怎么能自己去嫁给他呢?”

养父母听到她这个想法也是吓了一大跳,他们本来以为乖巧的廖晓东在农村待一阵子就会回来了,结果却等到她要嫁给一个他们一点也不了解的人。他们连忙劝阻,他们希望廖晓东能回到青岛,两人再给孩子谋一桩婚事,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在青岛团团圆圆。

但廖晓东却已经坚定了自己的决定,因为她想要一直呆在这个村子里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这个村子,但仅凭她自己是没有足够的理由一直留在这里的,所以他们二人结婚,不仅解决了卢照东没有对象的问题,也让自己有了充分的理由留在村里,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四)嫁给卢兆东,圆了他的媳妇梦,也让自己有了留下来的理由

她当即表决心: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彻底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为了不让贫下中农打光棍,她坚决要嫁给卢兆东。1969年5月1日,两人成功结为夫妻,自此,廖晓东完全脱离了知青这个行列,成为了一名贫下中农“婆娘”。

她以为婚后的日子即使不能太过幸福,也至少是相敬如宾,两人和睦相处,却没想到她那个大字不识得几个的贫下中农丈夫却对她的种种行为表示不乐意。婚后没多久,廖晓东就发现了丈夫的问题,长期封建知识的灌输让他整个人也十分古板,即使自己作为知青来这里传播新时代知识已经有将近一年了,他的思想却依然是固执得可怕,他还有着十分严重的大男子主义。

因为廖晓东想要帮助这个村子发展,所以她自己提出建议建了一所小学,她作为老师自然天天都需要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传授知识,但就是这样的行为在丈夫眼里看来就是抛头露面,在他意识里,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廖晓东的行为就是不守妇道。除却这几样缺点外,卢兆东的脾气也不是一般的差,两人本来也总会因为卢兆东他那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吵架,而在吵架过程中卢兆东的情绪一急起来就会对廖晓东拳打脚踢,经常把她关在家里打得浑身青紫。

所以她的婚后生活可以说是十分悲惨的,也不是没有人劝说她离婚,但她思虑再三也依旧没有离开。后来没多久廖晓东怀上了第一个孩子,但在怀孕期间家里却依然是揭不开锅的状态,所以她的营养根本就跟不上,丈夫也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所以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廖晓东的体重不增反减,还特别的虚弱。

(五)丈夫好吃懒做还封建思想严重,她赔进去了自己的一生

廖晓东一直在为村子的发展致力,几乎将自己全部的时间都投入了进去,村子里的人也一直为有廖晓东这样的同志感到十分暖心,对她的许多决定也都是肯定支持的,但丈夫却不觉得妻子做这样的事情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他不以为荣反以为耻。他觉得妻子抛头露面是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天天在家对她拳打脚踢,以至于廖晓东每天旧伤未好又添新伤。

(六)长期的劳动和家暴让她病倒了,最终没能扛过病痛,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1973年,廖晓东生下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但丈夫对她的打骂却一直没有停止,廖晓东每天都伤痕累累,但她却仍然不肯和他离婚,她就像失了智一样一心想要呆在这里,这样的生活很快就导致她累坏了身体,不得不天天躺在家里的炕上。本来她一直在强撑,但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村民们赶忙将她送到医院却还是晚了一步,1974年2月8日,廖晓东还是没能扛住病痛的折磨,永远地离开了大家,享年27岁。

本文由历史老炮原创,关注我,带您了解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