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盖赢大奖”,相信每个人都不会对这句印在饮料上的广告语不会陌生,表现得更为直白的就是饮料打开后,瓶盖上“再来一瓶”四个字。买一瓶饮料,就有一个不低的概率再获得一瓶新的,这样的购物体验让“再来一瓶”很长一段时间里,风靡全国。使得很多人到现在也有买了饮料,扭开后下意识看看瓶盖的习惯。

可似乎近几年,打开瓶盖出现“再来一瓶”的饮料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方方正正的二维码,让人们“扫一扫”。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再来一瓶”销声匿迹的背后,有什么隐情呢?

“再来一瓶”的风靡与没落

“再来一瓶”的起源,是后来声名远扬的青岛啤酒。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啤酒进军杭州市场,在本土啤酒对市场的高额度占有下,青岛啤酒在杭州的市场开拓难度很大,举步维艰。

就在这种情况下,青岛啤酒破天荒地推出了“再来一瓶”活动。活动一经推出,火爆异常。人人都觉得青岛啤酒的优惠力度大,“再来一瓶”不仅让人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并且得到了隐形的心理愉悦。

青岛啤酒凭借这个活动,扭转了局势,短短几个月时间,顺利拿下了杭州市场,后来还收购了杭州本土啤酒品牌,成为了杭州市场啤酒霸主。除了青岛啤酒,康师傅也是这种模式下营利的大品牌。

2009年,正是各大厂商群雄逐鹿的饮料市场的一年。饮料这样的快消品,谁能做到薄利多销,谁就是市场的赢家。康师傅首先看透了背后的真实。在众多品牌中,康师傅首先开启了“再来一瓶”促销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对消费者赠饮,达到了15亿瓶。每五瓶就能中奖一瓶,高达20%的中奖概率将康师傅的品牌名声一炮打响。在同类型饮料中,这个异常实惠的活动,让康师傅顺利抢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成为了茶饮料产业的行业领军者。

就是这样响亮的战绩,“再来一瓶”不仅在消费者心里留下了口口相传的好印象,也让各大品牌看到了这种促销的明显成效。到了2011年,除了康师傅,饮料行业学习,效仿这种方式的不在少数,也同样获得了意料之中的巨大利润。

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营销活动其实是打了一场“心理战”,利用了消费者的赌徒心理,买一瓶饮料,又有再来一瓶的好运气,谁都想把这份喜悦分享下去。让别人也想加入,一起拥有好运气。

久而久之,消费者得到这样的实惠再分享出去,无形的互动中,也为商家完成了一场宣传。比起电视广告,这样的宣传无疑更见成效。由此可见,作为提高产量的商业营销,“再来一瓶”是非常成功的。可近几年,市面上的“再来一瓶”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扫一扫”,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之一,消费习惯的改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很少有人为了“再来一瓶”而去买某个饮料了。通过这些年的经营,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已经形成,人们往往在买饮料时候,有了自己固定的选择,并不为因为优惠而过多的改变。

并且在外卖,网购盛行的当下,网上购物占领了人们购物习惯的大部分,不像是曾经在实体店买饮料的经历,通过电商平台买来的饮料,即便中了“再来一瓶”,也很少有人愿意再去跑一趟来兑换。

同一种促销方式,风靡多年,在当下已经是不合时宜了。

其二,假瓶盖太多,商家利益受损。

在“再来一瓶”的促销活动中,商家在投放产品之前,都是确定了赠饮额度的。可有一年,红牛的品牌方,发现原本投入出去的时候是1000万个中奖瓶盖,到了回收回来,竟然变成了2000万个。这其中的差距不言而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来一瓶”的促销流程应该是这样的:厂家,经销商,个体户,消费者。消费者拿了瓶盖兑换,又是反向流程。可在此之间,有不法分子看到了商机。制造假瓶盖的成本低廉,真伪难辨,便开始大肆制造假瓶盖。

在这个循环里,无论是哪一环出了问题,最终亏损的都是厂家。对于消费者只是三五块的快消品,对于经销商和个体户,他们对回收瓶盖只需要付出时间成本,没有义务验证真伪。在全国的巨大销量下,假瓶盖带来的损失,可想而知。

久而久之,愿意继续做这种促销的商家也越来越少。但市场营销不会少。随着智能手机的改朝换代,二维码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商家将目光放在了“扫一扫”上。

“扫一扫”的兴起与局限

随着二维码的兴起,原本印着“再来一瓶”的瓶盖上,也顺应大流改成了二维码。揭开瓶盖“扫一扫”,成了新的促销方式。

营销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和“再来一瓶”一样,“扫一扫得大奖”,也是利用了消费者想以低成本获得更大收益的心理。那“扫一扫”是否能够取代“再来一瓶”,获得独特的优势呢?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是手机的天下。往往是“手机在手,天下我有”。当买了一瓶饮料,抛出了诱人的优惠时,随手拿出手机扫一扫,成了最简单快捷的手段。

比起“再来一瓶”容易造假的特点,“扫一扫”则不容易出现这种问题。没有了固定的兑换方式,扫扫二维码就能看到自己的中奖信息,也很符合当下的快速便捷的消费节奏和习惯。

而奖品的设置也不单单是一瓶饮料,而换成了虽然概率小,但更诱人的大额现金或者实物,增大了消费者扫一扫的欲望。

并且后续的礼品发放,都是由快递承担,减少了消费者的时间消耗。这样体贴入微的方式,都来源于市场对消费者心理和习惯的完美把控,才让“扫一扫”成了继“再来一瓶”后成效可观的促销方式。此外,比起“再来一瓶”,“扫一扫”于当今社会而言,更容易引导消费者进入整个品牌体系。

打开手机,关注公众号,进入活动。无论是小额红包,还是大额礼包,都在引导消费者注册会员。即便这次活动没有得到心怡的结果,还可以通过购物积分换优惠。而且随着礼品的变更,消费者的心情变成了像是“开盲盒”一般的期待,这样的用户体验,再不是单一的实物获利,更多了好奇心趋势下的探索。

这样,简单的一个二维码,便留住了一个稳定的消费者,随着品牌粘性的提升,在消费者脑子刻下了直观的印象。在未来的购物选择里,必然优先考虑此品牌。利用小优惠,引导一个忠诚用户,这才是“扫一扫”背后最大的隐情。

可如同“再来一瓶”一样,“扫一扫”也在大环境下逐渐留不住消费者了。其中的局限,竟然和“再来一瓶”如出一辙。“再来一瓶”的没落是因为过时与不安全性,当下,“扫一扫”无疑也遇到了同样的困境。如果说“再来一瓶”的安全隐患,是来源于恶意造假使厂家受损,那“扫一扫”的安全隐患,则是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开始对奖品的幻想与好奇,会吸引人关注和注册会员,但随着非法的个人信息收集,泄露,频繁的毫无意义的广告,都让消费者不胜其烦。

这些都是因为“扫一扫”带来的无法自主选择的困扰,一次两次也就罢了,时间久了,难免让人产生反感与抵触情绪。再遇到“扫一扫”这类促销,无论是多好的奖品或者多大金额的奖金,愿意尝试的人都越来越少。

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扫一扫”依旧在利用消费者图便宜与实惠的心理,这无疑是止步不前的促销手段。比起同类型产品的价格,人们如今的要求更多的是趋于产品的质量与口感。一味地追求促销手段,而忽视了自身产品质量的提升,才是如今饮料市场的盲点。

营销是与时俱进的手段

无论是“再来一瓶”还是“扫一扫”,它们的兴起与没落,都是时代的投影,能看到消费者理念的改变,也能看出企业宣传策略的对应。除了顺应大流,企业也更该将目光更多的放在不同的市场环境和产品的提升中,从中找到更加适合自身的方式。

市场营销永不止步,可产品忠诚度,却不是单靠营销就能拥有的。

在经历了“再来一瓶”“扫一扫”以后,大浪淘沙一般,留下了一批在商场里屹立不倒的饮料品牌,不需要过多的营销,却依旧有巨大的受众群体。贴近生活,忠于品质,这才是一个品牌除却营销之外最稳固的立身之道。